中國不是"歐美的救星"
2011年9月16日《法蘭克福評論報》9月15日寫道:"眾所周知的'美國的富大叔'已經過時,新的富大叔在中國。至少這是許多歐洲人對中國所期待的、而中國人也樂於扮演的角色。……"
文章說,"可是,中國的努力不是無私的,即使中國人願意扮演世界經濟的穩定之錨,其外匯儲備也不足以解決歐洲的問題。中國的主要興趣在於拯救其最好的顧客以免經濟崩潰。歐元區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北京若是參與穩定歐洲經濟的鬥爭,會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
《新蘇黎世報》(9月15日)認為,"在大連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所圍繞的'新冠軍'不可能成為歐洲和美國的救星。在中國人自信的出場背後,有著政治家和經濟學家面對債務危機的一籌莫展。……"
該報同一天的評論指出,中國的投資解決不了歐洲的結構問題,"如果西方和經濟界寄希望於中國拯救,警鐘就該長鳴了。……
"首先北京也將其外匯儲備看作資產,盡可能地用於保值投資。其次,中國領導人只有在有望得到長期的戰略優勢時,才會放棄利潤,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們也沒有興趣向沒有償債能力的國家投資。"
《南德意志報》(9月13日)寫道:"……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扮演歐元救星,深受債務困擾的歐洲人很快就忘了,中國是個專制國家。……
"在德國和其它富裕的歐元國家,卻存在毫不掩飾的不信任。最近歐盟專員厄廷格(Günther Oettinger)說,中國購買歐洲國債,並不是慈善行為,中國接手歐盟,我們歐洲人在出賣自己的靈魂。"
"面對內部挑戰無能為力"
《法蘭克福評論報》(9月15日)評論說, "中國自詡為救世主。溫家寶許諾要向虛弱的歐元區'施以援手'。他的建議被歐洲和證券市場感激地接受,北京滿懷民族自豪在觀察。宣傳機器津津樂道,那些一度強大的國家剛剛還在改革和人權問題上對中國指手畫腳,現在則成了求助者。與超級大國美國之間感覺上的距離也在縮小。
"然而無法肯定的是,歐美的困境真的會對中國有利。中國的經濟增長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工業國家的消費能力。北京在外交政策上愈是如此大肆張揚,中共面對內部的許多挑戰就愈是無能為力。腐敗四處蔓延,斷送人們對政府的信任,貧富之間的鴻溝不斷擴大,對社會動蕩的恐懼也隨之增加。為了保障穩定,北京除了一再強化審查、洗腦和鎮壓之外,別無更好的良方。"
評論認為,"一個超級大國看起來該是另一個樣子。有益的政府之手,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新問題,對此,中國人也和歐洲人、美國人一樣渴望。"
摘譯:林泉
責編:葉宣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