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環境記者的榮譽

2012年4月13日

第三屆中國最佳環境報導獎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個關注環境記者的獎項。今年最高獎的獲得者表示,環境記者所面臨的最大危險不是被人搶錄音筆或被跟蹤。

https://p.dw.com/p/14dJk
In this photo taken Wednesday, July 21, 2010, workers move a bag on the beach polluted by crude oil after a pipeline explosion in Dalian, in northeast China's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said Thursday a vital pipeline has resumed operations after the explosion caused the country's largest reported oil spill. (AP Photo) ** CHINA OUT **
中國媒體對環境污染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該獎項的策劃方之一,環保專類媒體《中外對話》的北京辦公室副總編劉鑑強本人也是一名環境記者。他向德國之聲中文網表示,在中國環境保護方面,記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與其他報導領域相比,中國體制內雖然有許多的新聞獎,但是很少有獎項頒發給體制外的記者。這裡的體制外記者指的是服務於能夠產生重大影響的市場化媒體機構的記者。而環境記者的工作非常辛苦,報酬有限,往往在報社內部無法受到很大的重視。所以,他和與英國《衛報》有良好聯繫的同事伊莎貝爾(Isabel Hilton)就產生了用很少的錢,激勵中國環境記者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的想法。

今年已經是"最佳環境報導獎"第三次向推動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優秀記者們頒發將項,而該獎從性質上也可以說是"中國第一"。獲獎者的作品大都是報導中國當年發生的最重大的環境事件。比如《南方周末》的記者馮潔,憑借《渤海溢油系列報導》獲得了本年度最佳記者獎。本年度最佳突發報導獎由《雲南訊息報》記者馮蔚、劉偉撰寫的《5000噸劇毒鉻渣來了》獲得。在劉鑑強看來,歷年獲獎記者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是關注了年度中最嚴峻的環境事件,而這些環境事件都和老百姓有最直接的關係。他透露,有許多報導都在發表後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例如關於雲南劇毒鉻渣的報導,公佈後立即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召開的發布會上,副市長向公眾道歉,並立即抓捕了污染者。

"幸運"的2011年

獲得年度最高獎項的《南方周末》記者馮潔向德國之聲中文網透露,她聽到獲獎的消息時,先是感到驚喜,但驚喜過後,想想過去一年中發生過的事情以及她所作的報導,也就沒有再感覺到特別意外。

"因為我想,2011年整個一年看下來的話,可能對於記者而言,帶引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一年。"但是對於中國整個環境和能源方面卻發生了很多的災難。比如去年,引起了全中國社會憤怒情緒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發生在中國渤海的溢油。因為這個溢油的消息一開始是被隱瞞的,肇事的石油公司和主管的國家海洋局都沒有主動地披露消息。"

馮潔關注這個話題的系列報導和其他獲獎報導一樣,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也直接促成有關部門就相關問題進行調研,然後從事解決。說起做環境記者的原因,馮潔表示其實非常簡單。

"可能跟我個人經歷有關吧,我比較熱愛大自然,跟大自然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所以走到環境報導這個領域也是必然的。"

記者面臨的最大危險

在馮潔從事環境記者職業6年的時間裡,一開始完全是跟著事件定選題。而現在的她已經為自己定下了未來關注話題的方向,將特別關注與能源有關的選題,包括中國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以及相關產業中的最新動向。馮潔表示,記者在全世界所有的地方都不是一個輕鬆的職業。那些大量活躍在各類會議、盛典、慶祝活動中,拿完紅包後再把主辦單位為媒體提供的稿件發表的人在她看來不能稱為記者。因為"記者不是新聞出版總署發給你一個印著國徽的證件,而是要看你在做什麼。"

馮潔坦言,在從事環境記者職業的時候,自然會遇到來自各個利益團體所帶來的抵制性的阻力。經常需要經過大量的調查和研究工作後才能接近事件的核心。當她被問及自己是否在工作中曾經為人身安全擔心時,這位犀利的記者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對於記者而言,人們希望看到記者的形象是一個鬥士的形象,或者是一個英雄的形象。其實不是這樣的,我覺得對於記者最大的威脅不是有人去搶你的錄音筆,不是有人在跟蹤你,而是在於,它不讓你出聲,我覺得這是最大的危險。"

作者:任琛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