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進入非洲和阿拉伯石油真空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2006年12月27日

2002年安哥拉內戰結束後,這個非洲西南部的國家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成了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由於桑多斯總統為首的安哥拉政府貪瀆腐敗,西方國家和世界貨幣基金組織不願提供財政援助。法蘭克福評論報發表文章說,中國進入了這個西方留下的真空。德國之聲編譯如下。

https://p.dw.com/p/9cCX
聚焦非洲

法蘭克福評論報說:「對於正在飢渴難當地尋找原料資源的中國虎來說,安哥拉這個非洲窮孩子來得正是時候。它已連續四年是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但中國為友誼付出了代價,它向安哥拉提供35億歐元、利率僅為1.5%的貸款,用於建設基礎設施並保證今後的石油供應。

「這些投入對中國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因為根據協議,這數十億歐元中的70%要作為訂單返回中國企業。現在四萬中國人在安哥拉工作,成了中國龐大就業計劃的一部分。中國這種大規模的存在並不一定受到安哥拉居民的歡迎。安哥拉人問道,為什麼這些工作不能讓大批失業的安哥拉人做呢?中國人回答說,安哥拉人的專業水準不夠。

「但安哥拉的精英階層大多正面評價中國的存在,畢竟中國人帶動了需求,使原料價格得以大幅回升。此外,西方國家提供援助往往以良好執政和財政透明為條件,中國人的到來使安哥拉減少了對西方國家的依賴。」

除了黑非洲,中國也在阿拉伯國家加強了石油外交。法蘭克福匯報注意到,中國與美國在這一地區競爭的激烈:

「美國進軍伊拉克以後,中國的能源外交獲得了新的動力。此後中國尤為重視能源來源的多樣化、在全球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簽訂了更多的貿易協定、把更多的金錢投入外援,以贏得人心。此外,中國的石油公司向二十多個國家、尤其在非洲和中東,投資了五百億美元。

「沙烏地阿拉伯在與美國疏遠的同時,正在接近中國。蘇丹也一樣。華盛頓因為政治原因與這兩個國家保持距離,北京則出自經濟考慮與這兩個石油供應國越走越近。

「華盛頓與北京互不信任,這樣的評估像紅線一樣貫穿許多文章。北京認為,美國操縱控制石油市場。此外,美國控制馬六甲海峽使北京感受到威脅,因為中國進口石油大多要通過這一海峽。美國一家石油集團的代表說,北京在推行重商主義,以保障其能源供應,使華盛頓感覺受到了挑戰。」

(本文摘自其它德語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歡迎讀者來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