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出國傳教的德國青年

Susanne Dietmann 2007年7月8日

在德國,許多人中學畢業後直接進入大學學習,但是也有些年輕人卻選擇了另外的道路。他們寧願背井離鄉,到國外去闖蕩,為自己積累新的經驗。例如,德國每年都有一些年輕人報名到非洲和亞洲國家做幾個月的傳教士。在工作中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https://p.dw.com/p/BDkB
圖片來源: European Community, 2004

德國的青年人有很多到國外瞭解異國風情的可能性,如參加語言培訓班,做家政互惠生,或者做假期臨時工等等。但是以年輕基督教徒優先的國外傳教項目則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出國形式。通常,教會的這一交換項目為期一年。德國有很多年輕人選擇這一國外交換項目來代替服民役。德國斯泰勒傳教教會的沃特基說,「參加這一活動的特別之處是能夠積累許多新的經驗。通過在其它教會的工作可以領略新的文化,瞭解一個以前所陌生的國家,結交新的朋友,由此也擴大了我的視野。而且加深了對當地人的困難和願望的同情與理解。」

傳教志願者交換項目誕生於1982年在德國杜塞道夫举行的天主教日活動。如今,德國大約有20個教會團體加入了這一項目。在過去的25年中,大約2千名德國年輕人參加了在世界各地開展的傳教活動。納森施泰恩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8月,他前往民主剛果共和國首都近沙薩工作生活了13個月。在那裡他作為教會的志願工作人員負責照顧流浪兒,每天都與5至12歲的兒童打交道。他說,「每天的工作就是回答孩子們提出的問題。他們什麼都問,如德國的孩子都做些什麼。或者是同他們做游戲。我們一起渡過的時光,和這些孩子們在一起的情景,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記憶。」

今年22歲的納森施泰恩說,他故意選擇了剛果這個對他來說遙遠而又陌生的國家。為此他特地學了當地的民族語言林加拉語。至今他仍同昔日的傳教志願者夥伴們保持著聯繫,他計劃明年再去金沙薩訪問。他的剛果之行對他的學業也產生了影響。他在科隆大學選學非洲語言文學和祖魯語。

來自波昂的青年傳教志願者維爾茨曾經在印度的一個兒童福利院工作。除此之外她還陪同工作人員訪問貧民窟。在去印度之前,她從傳教教會那裡獲得了大量的有關資料,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儘管如此,當地的現實仍然常常令她感到無所適從。她說:「有一次當地的一個女孩子邀請我去她家吃飯。我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邀請。但是問題就出在這裡。這位女孩子的哥哥對我說,我不該接受邀請,因為他們太窮了。她妹妹得因此向鄰居去借米。這令我感到非常驚訝。我從未想到還會有這種情況。當然我也感到非常遺憾,因為這本是與當地人打成一片的一個機會。而且,拒絕邀請我認為相當不禮貌。但是現在我認識到,在印度,如果立即接受邀請反而是不禮貌。」

維爾茨因在當地染上了登革熱疾病而中斷了在印度的教會志願服務工作,提前2個月返回德國。為此,她必須重新學會面對自己目前的處境。她說,「中途返回是我事先所沒有料到的。我常聽到別人的議論,說我沒有堅持下來。其實我自己從未有過半途而廢的想法。現在我必須重新適應從前的生活。和父母住在一起,呆在自己的房間裡無所事事。」

傳教教會組織的沃特基非常清楚,照料好這些青年傳教志願者是多麼重要。他說,不僅在出現問題之後要對青年志願者給予幫助和支持,而且在他們服務期間和服務完後也要關心他們。「當然,他們很願意相互之間或者同我們一起交流經驗.在一起回顧傳教服務的經驗,就其中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總結經驗教訓非常重要。」

提前回國的維爾茨也與柏林的傳教中心建立了聯繫。她決心在德國繼續完成剩餘的傳教工作。後來,她在德國魯爾區的卡利塔斯中心結束了最後6個月的志願傳教服務。

自2003年以來,也有來自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青年傳教志願者來德國服務。傳教教會的沃特基希望今後能夠有更多的人來德國。他認為,非洲和拉美的年輕人也應該有機會瞭解外面的世界。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