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印度和中國哪個更重要?瑞士記者有話說

2011年4月22日

新蘇黎世報的亞洲特派員烏爾斯‧舍特利(Urs Schoettli)認為德國的外交政策,應該更重視印度。如果拿中國和印度來比,在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可能引發的危機常常被忽略。

https://p.dw.com/p/112K7
KISHANGANJ, OCT 21(UNI):- -Voters showing their electoral identity cards while queuing up to cast their votes inthe campus of Madarsa Anjuman Islamia in Kishanganj during first phase of Bihar Assembly Election on Thursday. UNI PHOTO -55U
印度民眾展示自己的選民證圖片來源: UNI

烏爾斯‧舍特利(Urs Schoettli)這位瑞士籍的記者,在他的同名的出版物中寫道:"提出〈重印度、輕中國〉的呼籲,主要是希望德國的外交政策能夠增加對印度的比重。"舍特利認為,大家忽略了印度的重要性,而對中國太好。他承認,近年來,印度因為經濟發展而獲得國際間更多的重視。但是舍特利的著眼點不只在經濟。畢竟,中國的經濟發展比印度時間更久,更令人印象深刻。

舍特利觀察到中國政治上的許多危機。"當中國必須用它僵化的國家體系,來面對日益增加的政治上的不確定性時,印度在政治上的不明確性明顯少很多。在印度,政治上出現系統性危機的可能已經很小,如果有危機,它的幅度應該像德國一樣。"在德國,只有中間靠左或是中間靠右的路線之爭。

舍特利認為:"不同於中國,在印度幾乎是不會有體制崩潰的可能性。"在印度除了民主以外,沒有其他選擇。印度毛派的武裝起義甚至被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稱為是國家最大的威脅,而舍特利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稱這個動亂只是發生在奧裡薩邦(Orissa)和東孟加拉邦(Westbengalen)的公共秩序上的問題。對整個印度的統一,毛派算不上是威脅。

舍特利讚揚印度是個法治國家和公民社會

這位新蘇黎世報的特派員,長期住在新德里、香港、北京和東京,他認為印度除了政治穩定之外,還是個法制國家以及公民社會。"他有徹底的法治國家的價值和機制。這些價值和機制在中國不可能出現,除非目前的體系被推翻。"在中國,律師其實是扮演顧問的腳色。在印度剛好相反。外來投資者可以相信當地的法律系統,在中國卻是不可能的。

舍特利不否認,印度大部分居民的生活條件不如中國人。他大力讚揚鄧小平的改革和開放政策,但是認為,人們在探討中國成功的背後,往往忽視了以前"大躍進"以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等這些災難性的政策。而這些議題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好好的被檢討。舍特利認為,如果當時中國已經有民主,法制和新聞自由的話,這些災難就不會發生。

因此,舍特利反對那些把經濟發展、社會現代化看成比建立法制國家和民主更重要的人。在印度因為有新聞自由,舍特利不認為在印度會發生像中國的"大躍進"後出現的不公不義或是大飢荒。

不是真的忽視中國而是應該更重視印度

舍特利也提到地理戰略性的問題。他承認,他呼籲的"輕視中國"其實是語義學上一種挑釁的說法。忽視印度,重視中國,其實是不理性的行為。沒有任何在政治經濟上居領導地位的人可以接受這種說法。在對德國之聲的訪談中他說到,"輕視中國"的呼籲,其實是要提醒大家小心,要分散政治經濟的比重。在地理戰略上,印度比起中國當然是居次要地位。儘管如此,印度應該比現在受到更多的重視。

舍特利預測,兩國在海外資源和銷售市場上的競爭會加劇。但是他不認為印度會成為世界超級大國,而只會是印度洋上,除了美國以外的海洋大國。相反的,他早將中國視為和美國同等級的超級大國。

舍特利其實在訪談中,對目前德國的中國政策和印度政策,並沒有太多的著墨。他對這些政策沒有太多地分析。他對印度的種姓制度也沒有深入探討,種姓制度其實是印度民主化的最大阻礙。在這中間,他提到比哈爾邦。這個邦因為實施種姓制度,數十年來在印度的各種發展指數上都排名最後。但是這幾年來,也有些改變。

舍特利對印度的描繪似乎太過正面,對中國則相反。儘管如此,他提供了許多的啟發。中國新的鎮壓舉動,好像證實了他的說法。中國共產黨領導班子對阿拉伯革命浪潮可能席捲中國感到恐懼,擔心他們要面對政治改革。在這方面,印度的確是走在前面。

作者:Axel Wagner 編譯:邱璧輝

責編: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