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歐元十年歷程
2012年1月1日從2002年1月1日起,歐元就成為歐盟貨幣聯盟的官方流通貨幣。十年的光陰轉眼間流逝,今天,人們無法一致地確定,這十年究竟是一部光輝的成功史,還是一個錯誤的構建。
而1998年,按照德意志聯邦銀行的模板,歐洲央行就已經在法蘭克福成立,並且成為歐元幣值穩定的唯一主管機構,--德國人當時特別重視貨幣的穩定。假如把歐元兌換其它貨幣的匯率高低作為衡量標準的話,那麼歐元引入的這十年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部成功史。
因為到目前為止,歐洲央行都成功地穩住了歐元的幣值,挺過了多次世界經濟的震蕩。在歐元正式進入金融交易市場的第一天,也就是1999年1月4日,當時它兌換美元的匯率是不到1.18。後來歐元一路下跌,把政界和經濟界都弄得很緊張。2000年10月,歐元跌至谷底,匯率為82美分。
預言般的評論
當時德國之聲的一名評論員這樣寫道:"外匯市場能夠靈敏地感知到,政界是否選擇了穩定貨幣的正確道路。……歐洲政治家們不顧穩定公約的條款,允許義大利人可以有更高的負債額度。最絕的是,他們還兩眼一閉心一橫,把希臘作為第12個成員國拉進了歐元貨幣俱樂部。那麼市場對歐元產生不了信任也就不足為奇了。"--這篇2000年10月撰寫的評論簡直像預言一般,道出了今天歐債危機的症結所在。
貨幣危機還是債務危機?
不經營出口業務,或者不是正要到美國去渡假的人,誰又會關心歐元的對外價值是高是低呢?人們更關心的應該是購買力。最起碼在德國,歐元剛剛引入的時候,人們都將其視為惡魔。因為告別馬克對於德國人來說是十分艱難的事。直到今天,人們還是堅持認為,在從德國馬克轉換為歐元之後,手裡的錢明顯不如以前經得起花了,儘管實際的專業統計數字並不能顯示這一點:在歐元作為流通貨幣的十年裡,歐元區的通貨膨脹比馬克時代的最後十年要低。
這麼說來,從通貨膨脹和匯率的角度來看,歐元在這過去的十年中還算是成功的。可另一方面,正是歐元給一些國家的財政收支平衡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報告就這樣寫道:"南歐一些國家的財政問題--尤其是希臘和葡萄牙--很大意義上講是他們自己造成的。"因為原本歐元的引入是給這些今天的危機國家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發展契機。僅僅是1995年引入歐元決定的宣佈,就促使了南歐國家國債利率的大幅下降,減輕了他們的利息負擔。
然而,不管是希臘人,還是葡萄牙人,顯然都沒有利用好這個機會。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報告繼續寫道:"這些國家沒有推進有利於經濟增長的投資,而是大幅度地擴大社會福利支出。--比如希臘,1995年該國的社會福利支出還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9%,而2007年這一比例就攀升至25%以上。葡萄牙的情況也是類似。"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由於利率很低,這些國家的政府、企業和私人都拚命地貸款。這就造成了一幅由貸款堆砌起來的、虛假的經濟繁榮景象,導致那裡的物價和薪水水準以超過其他歐元區國家的速度不斷上漲,這就促進了進口,抑制了出口。一個經濟泡沫就這樣形成了,而當資本市場拒絕再以如此低的回報率為其巨大的收支逆差買單的時候,這個泡沫自然就破滅了。
正因為如此,這些當年的繁榮經濟體都因為畸形的高物價和高薪水而陷入深深的結構危機,在世界市場上不再具有競爭實力。這些國家需要匯率的重新調整,需要通過貨幣貶值來重新獲得競爭力。但這條道路在歐元體系中是被封死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也是對歐元十年歷程的最好評價。
作者:Rolf Wenkel,編譯:雨涵
責編: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