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310 Wagner Nachruf
2010年3月22日1951年7月30 日,伴隨著歌劇"帕西法爾"(Parsifal)的曲調,二戰後的第一場拜羅伊特音樂節拉開了帷幕。這其中的大功臣就是沃爾夫岡,正是他在戰後初年騎著摩托車駛遍全國,四處尋求贊助、籌集資金。
"是啊,對於我來說有兩大難題。一方面是資金,別忘了,當年理查德‧華格納籌辦第二屆音樂節時就是因為資金問題擱淺。問題在於,僅靠德國方面的贊助是不夠的,有了來自國外的資助我們才得以成功。從德國方面爭取資助很困難是由於他們心中的怨恨情感,加上我母親與希特勒的親密關係,這種憎恨一直繼續著……"
自1951年起,沃爾夫岡就與其兄弟維蘭德‧華格納(Wieland Wagner)一起擔任拜羅伊特音樂節的主席。1966年維蘭德去世,從此沃爾夫岡便獨自擔起主席工作。作為一名藝術家,沃爾夫岡一直以來飽受爭議。有人認為他過於保守、拘束,一直活在其兄弟的陰影中。然而他一生取得的巨大成績還是值得尊重的。毫無疑問,他創造了藝術的高峰,為拜羅伊特請來了最具影響力的歌唱家、導演和指揮家,並讓這座小城成為"前進中的音樂作坊"。但是,有些人卻對此不以為然。例如歌唱家比吉特‧尼爾森(Birgit Nilsson)就是其中之一。在沃爾夫岡去世前不久,尼爾森還這麼說:"拜羅伊特早已不比從前了,與我曾在那的時候大不一樣。人們不再說拜羅伊特歌劇院,而改稱其為'音樂作坊',這就大大降低了藝術的門檻,就連新手都可以在那裡演出。"
沃爾夫岡以其"音樂作坊"的理念降低了音樂節的門檻,同時還致力於理查德‧華格納基金會的建設。除此之外,他還重修了遭戰爭破壞的華格納別墅,也就是今天的華格納博物館。另外,他將一座年久失修的臨時建築修繕成為融合了最新科技的劇院。
"至少在任期間,我盡我所能保障了音樂節的順利舉行。這也是我的主要職責之一,我希望通過成立一個基金會達到這個目的。直到1944年財產所有權和音樂節領導權都是同一的。在戰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二者被分開了。人們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希望借此避免華格納留下的珍貴財富因遺產分配而遭受損失,這其中包括他留下的寶貴手稿和藏書。"
戰後的拜羅伊特音樂節交由沃爾夫岡領導是一種幸運。導演彼得‧施奈德(Peter Schneider)說:
"他關照每一個細節,親自觀看試演,我還注意到他在餐廳裡細細檢查是否一切正常。此外,他還十分瞭解音樂,總之他很內行。"
1999年3月,沃爾夫岡同意為音樂節主席尋找後繼之人。此時,行賄鬧劇、政治爭端、家庭誹謗接連而來。家族為遺產分配爭論不休。2007年11月底,沃爾夫岡的第二任妻子古德龍(Gudrun)意外逝世,25年來,她一直是沃爾夫岡的重要助手。此後,沃爾夫岡決定讓位於自己的兩個女兒埃娃和卡特琳娜。2008年9月1日,基金會將她們選為新的音樂節主席。
此後,拜羅伊特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埃娃和凱特琳娜致力於讓音樂節變得更年輕化、大眾化、更符合時代精神,充分利用新媒介的力量。而沃爾夫岡此時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漸漸退出公眾視野,不再參與音樂節籌劃活動。在平靜與孤獨中,他度過了自己的第90個生日,如今這位長者已永遠地合上了雙眼。
作者:Dieter David Scholz /凡一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