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周香港媒體報導摘要

德國之聲中文部2008年12月27日

本周是聖誕節。雖然有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但在香港同樣是一片祥和的氛圍。本周香港媒體關注中國新聞時的焦點主要圍繞在中國海軍出兵索馬利亞,以及中國國防部宣佈正在研究製造航空母艦。

https://p.dw.com/p/GNud
打擊海盜,不僅僅是德國士兵的責任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香港《大公報》本周發表獨家消息透露,中國海軍赴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執行護航任務的三艘艦艇載有導彈、火炮武器及導航設備等,考慮到任務的特殊性,還增派了特種作戰人員。中國船舶和護航艦隊在遇到可疑船舶、海盜搶劫和襲擊三種情況時,中國海軍將採取交戰行動。對台灣船舶遇險,肯定會予以援助。

報導寫道:"總參作戰部海軍作戰局局長馬魯平強調,今次行動不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作戰方略有何變化。海軍艦艇執行的護航任務主要是為中國航經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的船舶和人員提供安全保障,保障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運輸人道主義物資的安全。……關於交戰權限的問題,海軍副參謀長肖新年表示,大體可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發現可疑艦船,派出直升機先行偵察,再派艦艇接近;第二,海盜正在進行搶劫,而且中方有條件、有能力阻止,由艦長根據情況作出指示;第三,若遭到海盜主動襲擊,會堅決自衛,保障自我安全。馬魯平補充說,今次任務主要是海上護航,一般不進入他國領海打擊海盜。"

與此同時,《明報》則發表題為《中國海軍近交遠攻》的評論。評論寫道:"中國數百年來的首次海軍遠洋巡弋行動周五展開,說數百年,是因為這是明朝鄭和1405年至1409年3次下西洋後的第一次。雖是空前,但一定不會是絕後,可以預料,在中國海軍這一輪的近交遠攻之後,中國的海外軍事行動還會陸續有來。"

《明報》的文章寫道:"說中國海軍近交遠攻,是指中國最近除海洋執法船到釣魚台島海域小試鋒芒外,對四鄰的日本、韓國、越南、菲律賓都採取了溫和姿態,海軍司令吳勝利月前還特別訪問了日、韓、印度和泰國。但同時又高調到萬里之外的亞丁灣海域去打擊海盜,一來是因為聯合國開了綠燈,師出有名,二來是遠離敏感地區。……不過,中國海軍今次精銳盡出,定會令鄰國不安。中國對海外軍事行動轉趨積極,也有跡可尋。在記者會上,當被問到中國未來會否派兵參加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時,國防部發言人的回答頗為微妙﹕「中國是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肩負著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的職責。今後,中國軍隊將根據需要和可能,為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當日、韓等國對中國的行動憂心忡忡之際,被金融海嘯搞得焦頭爛額的美國對中國這種表現,卻不一定反對。"

《蘋果日報》本周也針對這一問題發表評論,題為《中國出兵亞丁灣,有理還須有節》。文章寫道:"在中國商船屢遭索馬利亞海盜打劫之後,內地軍方將領、民間都公開呼籲出兵,認為此舉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需要,也是中國軍隊走向世界的機會,是為1894年甲午海戰慘敗於日本一雪國恥的機會,是展現民族尊嚴和軍事能力的機會。但鷹派的這一主張,受到外交系統和一些知識分子的反對,認為中國出兵會再度引爆中國威脅論,不符合中國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中國高層權衡利弊後決定出兵亞丁灣,令中國海軍邁出跨洋作戰的第一步,加上國防部官員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中國正認真研究考慮建造航空母艦問題,顯示鷹派的外洋戰略目前佔據上風。"

文章接著寫道:"由於有聯合國的授權和索馬利亞政府的同意,中國出兵亞丁灣合理合法,但在有理有利的情況下,中國還須有節,要慎重處理官員責任與國家利益問題,慎重處理國家利益與國際觀感問題,慎重處理民族尊嚴與民粹主義問題。其一,中國在是否出兵打擊海盜問題上的鷹派、鴿派之爭,不只涉及國家利益及戰略的評估問題,更涉及外交、軍隊系統及相關智囊出自各自責任、利益的考慮。顯然,韜光養晦將使外交官少些面對國際輿論的「炮火」,而出兵將使軍方揚眉吐氣。在中國決定出兵之後,軍方需要克制,外交官需要更好地因應國際反應。其二,北京在理直氣壯地維護中國當前利益的同時,也要顧及其他國家的觀感和利益,才能維護中國的長遠利益。在金融海嘯擊全球之際,北京在打擊索馬利亞海盜等國際問題上都態度強硬,言必稱要負起大國責任,顯然也與中國經濟的地位提升不無關係。但過猶不及,美國傳媒感嘆中國「越來越樂於運用自己的軍事力量」之際,解放軍艦隊在面對駐守中東地區的美軍第五艦隊,特別是佈防在亞丁灣及紅海的美軍第150聯合任務部隊時,如何謙讓與合作,將牽動中美關係大局及歐洲、日本、印度等對中國威脅的評估。"

文章最後寫道:"其三,索馬利亞海盜問題的根源在於非洲的貧困和索馬利亞長期內戰造成的軍閥割據、經濟崩潰,民眾鋌而走險,或是軍閥在幕後操縱,不會因歐美及中國屯兵亞丁灣而根除。當中國民眾為出兵亞丁灣而歡呼時,北京有必要警惕鷹派繼續挑動激進民族主義及民粹主義,以免民間在其他國際問題上採取過激行動。"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