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香港媒體摘要
2006年10月12日北韓進行核試驗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也使未來的東北亞局勢陷入前所未有的動蕩不安之中。香港《太陽報》昨天發表評論認為:「北韓核試驗,向世界發出兩個明確的訊號:一、過去三年以阻止北韓核計劃為目的的六方會談已經失敗;二、美國和北韓直接對話的大門,至少在可預期的未來,已經被關上。」
評論寫道:「在這場核試驗風波中,受到震驚和衝擊最大的無疑是中國;…… 這不但見之於中國過去三年多斡旋朝核問題的努力全面失敗,而且也見之於北韓僅在核試驗舉行前二十分鐘通知中國;至於核試驗之後可能在東北亞引發的「骨牌效應」,對中國而言則更是如芒刺在背。10月9日中午,就在北韓宣佈進行核試驗之後兩個小時,中國外交部發表措詞嚴厲的聲明,稱北韓「悍然」進行核試驗。這是中國首次對北韓這個曾經「用鮮血凝成的友誼」的盟國採用如此強硬的措詞。」
評論認為中國應停止對北韓的能源供應:「中國對北韓的經濟援助包括糧食、能源和其他一系列措施,其中最能對北韓軍事工業(包括核工業)造成致命打擊就是全面中斷對其能源供應。眾所周知,中斷對北韓的糧食供應,其受害者將不是金正日政權的高官,而是北韓無辜的普通百姓,因此從人道主義的角度說,這在目前階段不應成為考慮的選項;但全面中斷能源供應,對北韓百姓的傷害至多是冬天沒有取暖或夜間沒有電力供應,但不會對其生命造成威脅,也不會立即導致北韓政權的瓦解和垮台,但卻可能對其包括核工業在內的軍事工業造成打擊。」
在中日關係方面,四天前,新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進行了「破冰之旅」。對此,今天的《明報》發表專欄評論,認為這次中日角力中,最大的贏家是安倍。文章寫道:「安倍的『成功之旅』使自己立馬得分。…… 相形之下,作為安倍角力對手的北京卻被賦予被動的形象,而且不但在手腕與策略上較之遜色,在促成「破冰之旅」的交換條件上也輸了一大截。…… 環視『破冰之旅』的整個決策過程,北京的誠意無可置疑,反應也迅速果斷,…… 北京的讓步,主要在兩個方面,都圍繞在『靖國神社』問題上。其一,毋須安倍承諾任內不前往靖國神社參拜,…… 其二,北京實質上接受了安倍在『靖國神社』問題上改採取的『模糊處理』方式。…… 安倍上台後中日的第一場角力,安倍成了大贏家。北京的讓步與高規格接待安倍的到訪,顯示了北京『先君子,後小人』的策略。下一步,要看安倍的走法。『靖國神社』仍然有可能重燃,北京與東京的角力將會陸續展開。」
在台灣,10月10日的「天下圍攻」使倒扁運動陷入了僵局。究竟如何評估倒扁運動的走向及其意義,今天的《明報》又發表一篇專欄評論。評論寫道:「有關民主鞏固的定義,人言人殊,不少學者認同的標準是:民主成為惟一的游戲規則,即政治權力的轉移,只應用民主憲政的渠道入選舉等,而不用槍桿子、政變或群眾壓力迫領導人下台。這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不支持陳水扁的台灣人,並不支持最近的『倒扁』運動,認為不應該用群眾運動迫扁下台。…… 從民主鞏固的角度看,倒扁運動沒有帶來大規模武力衝突和官方鎮壓,是民主鞏固的標記,而近兩年台灣對第一家庭貪瀆的揭發,對其後的掌權者也將起莫大的警惕作用。台灣當前急務是走向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