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排放上限」和「阿富汗糾結」
2014年6月1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對於阿富汗問題,"中國不會直接干涉,這不僅是違背中國外交關係的核心原則,中國也害怕捲入阿富汗的內政",《新蘇黎世報》周五(6月13日)國際版一篇署名文章這樣寫道。作者援引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的專家李青燕的話說,在過去的數月和數年,北京更加積極地參加了有關阿富汗未來走向的國際會談。
對於北京的表現,文章表示美國看法紛雜。一名美國南亞問題專家稱,"美國支持中國致力於阿富汗問題,華盛頓表示,中國做的越多越好"。"也有人認為中國在(阿富汗問題上)搭便車--在經濟上自2001年就介入,政治和安全問題上卻留給美國和北約來解決。"
"中國的立場確實有些矛盾。中國從來沒有承認過90年代末的塔利班政府,在其2001年11月被推翻、被趕出喀布爾時也並不同情。然而,美國的干預和北約在興都庫什的長期駐扎令北京不自在……現在撤軍在即--甚至可能所有美軍都會撤離阿富汗,中國開始有些擔憂。"
"十年來,北京一直讓自己主要扮演著經濟角色……李青燕表示,集中在經濟手段上是典型的中國戰略。不用施加直接的政治影響,就可以打擊貧困和極端主義。"
"絲綢之路"上的安全問題
文章隨後談到了阿富汗對中國在安全和外交方面的重要意義。"和中國一樣擔憂美國突然撤兵的還有那些中亞前蘇聯國家。長期來,中國因為這些國家的原材料儲備和市場潛力對其特別關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宣佈,要沿著過去的絲綢之路建立一條'經濟帶'。"
"……而中國在安全政治上面臨的最大風險來自於阿富汗--該國再次被極端分子看成避難所,威脅著中國西部的安全。如同李青燕所說,阿富汗的安全問題對於北京來說最重要。李表示,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組織(東伊運)成員逗留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間的邊界,並從那裡來到新疆進行恐怖襲擊。"
作者在最後寫道,北京在後北約時代能對阿富汗施加多大的政治影響,取決於其戰略上能否在商業利益外,在該地區站住腳。這要求中國為外交上更多的介入和風險做好準備。
增長疲軟影響環保舉措?
《法蘭克福匯報》周五(6月13日)經濟版關注了中國企業抵制碳排放權交易一事。文章認為,增長疲軟影響了中國的氣候保護政策,中國政府開始不那麼執著於其減排目標。
因為一些大企業出於成本原因的抵制,南部省份廣東推遲進入碳排放權交易的新階段。"將自己視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努力要在不犧牲經濟的情況下致力於環境保護。因此中國政府至今在國際談判中拒絕對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限制或者削減。中國國內並沒有一個絕對限制目標,而是一個對比於經濟表現的相對限制。儘管增速放緩,中國經濟仍保持超過7%的增長率,環境污染也仍在日益嚴重。"
文章寫道,雖然北京在治污態度上有了明顯轉變--有計劃將排放上限寫入"十三五"規劃,但北京決策者現在顯然又有反復。對於頒布排放上限的具體時間,先是頂級氣候專員謝振華含糊其詞,然後發改委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表示,可能不會確定排放上限,而是按照發展逐步進行,或者出台一個相對的封頂目標。
"鑑於中國商業、交通、能源消耗和生活水準的發展和提高,當今中國的排污量幾乎是1990年的四倍,全世界超過四分之一的碳排放來自中國。相對封頂目標是到了2020年,碳排放量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比2005年的水準至少降低40%。"
摘編:萬方
責編:張筠青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