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利比亞事件:官方的尷尬與網民的成熟
2011年4月20日中國官媒的意識形態思維
利比亞空襲行動開始後,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首先是中國官方媒體對卡扎菲的同情,以及對美英法空襲行動的指責。這幾周,網路上流傳著幾段影片,主要是反映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持人向前方記者發問時,試圖以先入之見要求前方記者描述利比亞人民對政府軍的同情和對美英法聯軍的同仇敵愾;令主持人失望的是,前方記者還是堅持客觀描述在前方的所見所聞,其實際情形與主持人的預設立場大相徑庭。
中國同情卡扎菲的立場早已不是什麼秘密。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中國官方輿論素來對於軍事幹預行動抱負面甚至批評的態度,而不管導致干預的具體原因到底是什麼。
冷戰結束後,在"人權高於主權,還是主權高於人權"的問題上,中國官方及其媒體素來主張"主權高於人權"、"一國的事務應當由該國人民自己解決"。在這一指導思想下,無論是1999年北約空襲米洛舍維奇,還是此次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在中國官方媒體看來,基本上是事情還沒有開始,其結論就已經清楚了,那就是:所有的軍事幹預行動不但於事無補,而且都帶有侵犯主權的特徵。至於一國獨裁者在自己國內屠殺人民,在中國官方媒體那裡,就完全不在考慮之列了。
中國保護海外利益的兩難
中國官方媒體在利比亞問題上的尷尬,還折射了中國的另一層為難,那就是中國在海外的利益如何得到保護,以及中國在保護海外的同時,如何與一些極權政權劃清界限。
中國此次從利比亞撤出三萬公民的背後,其實是中國在利比亞巨大的經濟利益。由於近年經濟迅速發展,中國迫切需要向海外尋求石油利益。但由於石油資源的分佈和世界石油市場的具體情況,對中國而言,大部分能源來源地已為歐美國家佔領,剩下的只有那些政治不穩定和具有極權傾向的國家。除利比亞外,伊朗、緬甸、非洲一些國家都在此列,甚至還有巴基斯坦。一方面,中國要保護自己的海外利益,另一方面又須直面這些國家的政體獨裁問題。此次利比亞事件中,中國的這一兩難得到了集中反映。
網民展開激烈公共討論
但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官方媒體可以一手遮天下的年代了。雖然中國輿論氛圍近年出現越來越"左轉"的跡象,但畢竟今天已是網路的時代,中國的網民不但掌握了世界上最強的"翻牆"技術,而且中國網民對外界訊息和知識的渴求,遠遠超過西方國家的網民。
曾經有學者研究過中美兩國網民的不同。美國是網路最發達的國家,中國則是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但美國網民在網路上發表言論的慾望明顯不如中國網民。學者研究的結論是:美國網民已有通過社會和主流媒體發表意見的自由,而中國網民則完全沒有這些,因此便對於網路上的虛擬空間倍加珍惜。
此次利比亞事件發生後,雖然中國官方媒體有種種意識形態的表現,而且中國網民的討論自由受到很大限制,但中國網民還是盡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條件,對比利亞事件發表看法,展開爭論,從而形成了在網路上就利比亞事件展開的一個公共討論氛圍。
在這場網路上的討論中,雖然相當部分人士依然堅持"主權高於人權",但還是有不少網民對此提出質疑,而且有些爭論還具有相當不錯的思辨水準。在這場受到嚴格限制的的網路公共討論中,人們似乎可以看到中國公民社會的力量正在悄悄成長,中國民眾的思考水準正在悄悄提高。
其實,隨著微博的出現和迅速發展,中國官方在監管和控制網路方面已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因此,今天的中國實際上正呈現兩個輿論場,一是受官方控制的主流媒體,而是雖受到控制,但官方已越來越力不從心的網路輿論;後者正在反映越來越多的民意,而民意顯然也正在網路輿論場裡得到越來越多的歷練和成長。
作者: 李崇光 (中國問題分析員 香港)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