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北約?法國採取新現實主義
2008年2月1日約35000名北約士兵,46個機場,9個港口,3個地下指揮中心:1967年,當北約不得不撤出法國時,那曾經是世界史上代價最大的搬遷行動之一。不僅如此,這也是北約歷史上的一個最低點。在最後的關頭,北約的軍事和非軍事人員總算在比利時找到了一個新家鄉。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以趕走所有北約軍事力量和解體北約基地的行為,要創造一種獨立性。
超級自我意識
戴高樂認為,保衛法國的責任應該完全由法國軍隊自己來承擔。他說:「我們的目的是重新塑造國家自主的正常狀態,在這種體制下,地面、空中、海上的一切,外國在法國的一切都須服從法國當局的管理。」這種自我意識強烈的政策是建築在自己擁有核武器,所謂force de frappe的基礎上的,而法、美之間的戰略爭執更促成了事態的發展。戴高樂的這一決策贏得了自豪的法國民心。
然而,北約防衛學院的研究部主任卡爾-海因茨.卡姆普認為,最遲到冷戰結束時,法國的這個政策顯得不合時宜了,「到了某個時候,人們便發現了,如果只有半個身體處在一個機構裡面,那麼也只有半個表決權。這意味著,這個機構作出一個決定,涉及到某人,但這個某人卻對此無法說表示自己的看法。因此,法國人一步步地在軍事上重新參與了進來,當然在此之前已經開始了。」今天,法國就像是理所當然的那樣,即參加了巴爾干的北約部隊,也參加了由北約領導的阿富汗保衛部隊。
對美國的新的近距離
重新完全回歸這個軍事聯盟的最早嘗試,是由當時的法國總統希拉克在90年代中的時候作出的。這個戴高樂主義者要求美國分給權力,其中包括對那時的北約在南歐的指揮權。他的努力可惜失敗了。他的繼任人薩科奇現在敢於開始新的一輪嘗試,他說:「一個獨立的歐洲防衛政策,一個我們佔有一整個位置的北約,這將是我們的目標。」
幾個月來已經在進行相應的談判了,主要是跟美國的外交官們。北約專家卡姆普認為,成功的希望是存在的,「今天事情的關鍵不再是高級將軍位置,今天的關鍵是在薩科奇領導下的新政權為法國的防衛政策重新定方向,走向跨大西洋聯盟,走向對美國領導權的認可。這種新的增長著的現實主義導致我們正在看到的變化。」
與美國的新的近距離也是愛麗舍宮最近走出新棋的原因之一:1月中,巴黎宣佈,將首次在其前殖民地以外的的地方建立一個軍事基地。位於阿布扎比的這個新軍事基地位於霍爾木茲海峽旁,直接遙對伊朗海岸,對華盛頓來說也有著重要意義。一旦海灣發生衝突,法國將以它的士兵成為美國重要的盟友。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