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際特赦組織公佈年度報告

2011年5月12日

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公佈了2011年度人權報告,其中的重點是北非和中東地區的民主浪潮,同時強調了新興訊息技術對於民主的推動作用。中國政府對異見人士的打壓也備受關注。

https://p.dw.com/p/11F3q
ACHTUNG: Weltweite SPERRFRIST 13.Mai 0101 MESZ - frei für Freitagsausgaben - Ein Plakat von Amnesty International, aufgenommen am Donnerstag (12.05.2011) in Berlin bei einer Pressekonferenz. Die Menschenrechte werden laut der Organisation in immer mehr Ländern beachtet. Foto: Britta Pedersen dpa/lb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報告指出,一場圍繞著訊息獲取的控制,通訊和網路技術手段以及社群網站網路的鬥爭正在展開,新形態的社會活動借助技術力量蓬勃興起,而政府則試圖對此加以控制。在中國同樣存在著一道龐大的網路防火長城。熱門的社群網站網站遭到封鎖。新近有報導稱,美國計劃投資1900萬美元推動網路技術,突破防火長城的封鎖。面對在網路審查方面投資巨大的中國,這是否會有作用?

國際特赦組織亞太項目副主任凱瑟琳‧貝伯(Catherine Baber)說:"國際社會也負有建立訊息自由平台的共同責任。美國的計劃可視為這樣的努力之一。且毋論這是否有效,更重要的是,中國國內的網民不斷以充滿創造力的方式,使用新技術翻越政府的種種限制。"

在報告中,國際特赦組織按照國別分類對各國的人權狀況進行逐一評點。"中國"部分涉及言論自由、宗教自由、人權維護者、非法拘禁、刑訊逼供、死刑以及新疆、西藏、香港等內容。國際特赦組織特別指出,北京政府對發展壯大中的公民社會採取壓制手段。那些通過和平方式表達意見、從事政府允許範圍以外的宗教活動、主張民主改革和人權、為其他民眾維權的人士遭到了政府的逮捕和迫害。而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也繼續遭到官方壓制。

國際社會的作用

報告指出,在國際舞台上,中國政府表現得越來越自信和具有攻擊性,對那些公開評價中國人權狀況的國家實施懲罰。中國政府利用其日益增加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恐嚇阻止別國對中國人權狀況進行批評。比如,由於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劉曉波,中國政府推遲與挪威的自由貿易談判,儘管挪威政府對諾獎委員會的決定無法施加影響。此外,中國政府還試圖威脅其他國家不要派代表出席在奧斯陸舉行的頒獎儀式。

那麼,國際社會還能有什麼方式對中國人權狀況施加實際的影響?貝伯女士說:"事實上,自今年年初中國政府加大對人權人士的打壓之後,國際社會發出了更明確的批評之聲。比如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艾未未失蹤就是一例。中國政府作出了錯誤的估計,艾未未被捕引起了巨大的國際關注。"

法治國家

國際特赦組織承認,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之下,中國依然實現了相對較高的經濟發展速度,但貧富差距依然懸殊,司法體系日益腐敗,行政權力遭到濫用,民眾的宗教自由和人權受到侵害。

雖然北京政府一再強調建立法治社會,但對於那些被認定為對政權或者地方領導人利益構成威脅的人,依然沒有司法公正可言。此外,以司法途徑幫助公民維權的律師尤其受到壓制。

國際特赦組織德國分部副秘書長格倫茨(Wolfgang Grenz)表示,德國政府應加強對中國實現法治國家的呼籲力度。

作者:石濤/苗子

責編: 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