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華人系列(11):餐館業主
2005年6月23日來德國後,他什麼菜都做,不管是江浙菜、川菜、北方菜、廣東菜,只要客人想吃,而且有足夠材料可以做,他都煮得出來。1972年他應聘到德國來擔任廚師的工作。當初想到德國的動機其實很簡單,主要是想出國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不可否認的是,當年台灣的社會一來還不是很富裕,二來那一年又遇到美國和台灣斷交,許多人擔心台灣的局勢會動蕩不安,而急著移民出國。既然劉老闆有這個機會等著,便欣然應邀來德國發展。只是沒料到這條路走得並不是特別輕鬆。
他30歲出國,工作了3、4年後,回到台灣結婚,並把太太帶到德國,夫妻倆胼手胝足,努力工作,1982年才出來創業自己開餐館。開業當初並不很順利,因為語言不通,而且因為是合夥生意,經營上有些問題。後來對方退出飯店,劉老闆夫妻雖然資金不足,卻硬著頭皮將店面頂下來。
剛開始時,大大小小的工作都得自己做,兩個小孩子又先後報到,家庭事業兩頭忙碌,夫妻倆真的辛苦了好多年。有好多年的時間他們每天只睡3、4小時。工作雖然辛苦,生意卻非常興旺。主要是二十年前,德國景氣好,常常有人上中國餐館吃飯,所以,經常天一亮就開始工作,一直要忙到下班,下班時大約已經是半夜11點或11點半。
按劉老闆的說法,他目前的營業額只有當年的三分之一。多年來德國景氣下滑,餐館的榮景不再。再加上,中國大陸來的移民中,許多都開起餐館來,中餐館越開越多,同行競爭越來越大。而且自從計算機和各式的自動化機器被廣泛的使用後,許多的辦公室因此搬到近郊房租更便宜的地方去,在飯館附近上班的人數銳減,連帶著也使得劉老闆的生意一落千丈。
眼見台灣人開的餐館一間接著一間的關門大吉,劉老闆的店幾乎成了碩果僅存的台灣餐館。但是這局面也不會維持太久了,等劉先生2、3年後退休了,他們將回台灣養老,只偶爾會回到德國看小孩。劉老闆說:「我們是台灣來的,我們的根在台灣,在德國的生活畢竟和台灣不一樣,特別因為我們在台灣住了那麼多年才出國,心裡還是想念台灣。」
劉太太也傾向回台養老,她說:「我們喜歡德國的氣候,但是德國的人情味確實比較淡。在台灣人情味比較濃,而且吃東西也比較方便。在德國想吃什麼東西都要自己做,自己不動手就沒得吃。」
另外,回台灣後可以說母語,還是讓劉老闆夫婦感覺自在些。夫妻倆都沒有正式學過德文,德語日常會話雖然說得通,但是要和德國人深入一點談論問題,卻是心有未迨,自然也就打不進德國的主流社會。
回顧這30多年的辛苦奮斗,夫妻倒是不覺得後悔,因為一家人健康平安,家庭和樂,一雙兒女又很爭氣,都進了大學,而且讀得不錯。現在就等退休後返回台灣,輕鬆自在的過日子。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