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在德華人系列(13):中文報人

德國之聲 邱璧輝2005年6月29日

「德國哲學家哈伯馬斯曾經說過,要創造一個社會空間。我們這裡的華人在政治上比較冷漠,彼此不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做什麼,華商報願意提供一個言論自由的空間。讓有言論想發表的人,可以在華商報上抒發他的看法。

https://p.dw.com/p/6qp2
報人修先生在報社門前圖片來源: DW

「只要是有意思的,講道理的,都可以發表。比如最近我們報導了連戰、宋楚瑜到中國大陸訪問的消息,新納粹和老納粹的問題,德國經濟政治改革的工程,兩岸關係,中國新領導人上台後的胡溫新政等等,我們這些報導的立場不一定和中國的看法一樣,我們站在一個比較超然的立場,有自己的意見。」

秉持著這樣的信念,修海濤在1997年開辦了華商報。這份報紙至今是德國第一大華文報,影響力最大,發行量最大,篇幅也最大。華商報是以半月刊的方式出版,每期56頁,每次出版2 萬份,讀者可以在150個以上的發行點,如中國食品店,餐館,旅行社,中文學校,免費索取,或在火車站,機場,大城市的書店內購買。

華商報報導的主軸是:華人在德國社會中發生的事情,中國和德國之間的交流,德國和港中台的關係,德國主流社會內發生的事情。

修海濤原為中共中央黨校的講師,1986年到德國進修。1989年發生天安門事件後他便和其他約3000多名當時滯留德國的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一起留在德國,這期間這些人幾乎都得到德國的長期居留權,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包括修海濤在內獲得了德國國籍。

修海濤把自己在德國將近20年的人生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學術時代」,他在德國的一所大學內作了4年的研究,研究的課題是中國大陸在現代化轉型中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他寫了本名為「新權威主義」的專書。第二個階段是從事所謂的「社會活動」,他參加了許多運動,主要的目的在促進中國的民主化。第三個階段他自稱是「商業活動」,其實就是他辦報的階段。

修海濤說,他之所以辦報,是因為注意到:華人當時在德國已有10萬多人,卻沒有一份被華人認同的商業性報紙,當時許多報紙都是社團辦的,或是有台灣背景或是大陸背景,是由僑團辦的。他感覺到華人需要有一份報紙來傳遞訊息,互相溝通。

而且當時在德國發生了所謂的「狗肉事件」,德國的圖片報報導德國的中國餐館販賣狗肉,這則報導其實是荒謬而且錯誤的,但是卻引起德國人普遍的不滿,也使得中國餐館的生意一落千丈。因此修海濤便和一些朋友共同向圖片報抗議並要求道歉,更正。

Chinesen in Deutschland Zeitungsverleger
他曾經是中共中央黨校老師圖片來源: DW

經歷過這個事件,他更加感覺到華人需要一份報紙來維護華人整體的形象,它可以跨越黨派,地域,來溝通在這裡的華人和他們家鄉的華人,中國人和德國人,華人和德國主流社會。

辦報生涯中,修海濤深刻地體會了前人的說法:「如果你要一個人破產,就勸他辦份報紙。」。他這一路上遇到的困難很多,首先當然是經費問題。修海濤的報紙是不收費的,經費只好全來自廣告收入。爭取廣告量變成了重要任務,這也是為什麼修海濤自稱他的出版事業為「商業活動」。

修海濤所面臨的困難當然還包括來自不同領域的人給華商報的不同評價,但他堅守「事件為導向」的媒體原則,也對稿件品質嚴加控制。他希望他的報紙提供快速、正確、客觀的新聞報導和訊息,而且有絕對的「實用性」,使得人人願意而且非看他的報紙不可。

作為學者和文化人,修海濤對兩岸的政治發展有自己的見解,他希望兩岸可以化解敵意,增加交流。他希望中國未來民主,自由,富強和統一。但是作為一個媒體人,他強調他個人的立場不需要成為報紙的主流思想,他辦報沒有既定立場,主要是想提供一個自由客觀公正的論述空間。

修海濤的華商報要在德國生存,除了得克服上述困難之外,還得面臨網路上訊息流竄的挑戰。德國政府對外國報紙在德國發行的態度如何呢?他提到:這份報紙沒有受到任何官方的限制。 他肯定,德國確實是一個新聞自由的國家。華商報實際上對德國政府有非常嚴厲的指責,比如批判德國經濟政策的失誤,或是批判德國總理的言論,但是華商報的編輯群從沒有得到負面的反應,當然,德國政府也沒有給華商報特別的支持。但是華商報如果要採訪某個政治人物或某個政府機構,需要什麼資料,對方一定會提供。德國政府對待媒體的確是一視同仁。

華商報載2002年已經發行了英國版,2003年發行了法國版,未來還將陸續推出荷蘭版以及東歐版。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