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上的閱兵式
截至2015年,在天安門廣場上,總共舉行過17次現代意義上的閱兵式,其中15次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
70年大慶秀肌肉
2019年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盛大閱兵式上,多種新式武器裝備的首次公開亮相成為世界關注焦點。其中包括東風41型洲際彈道導彈(圖),據稱這種新一代戰略威懾武器,射程超過1萬2000公里,攻擊目標偏差只有100米,射程可覆蓋美國全境。
1901年的天安門
作為明清皇城的正門,北京的天安門一直是皇帝頒布重要詔令的場所。此外,皇帝大婚、軍隊祭旗等重要儀式也在此舉行。不過,現代意義上的閱兵,則要等到帝制被推翻之後。1913、1914年,時任中華明國大總統在天安門廣場上舉行了兩次「雙十閱兵」。但是之後的幾十年,天安門廣場上都不曾舉行閱兵儀式。
1949年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隨後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這也是三十多年來,天安門廣場上的首次大型閱兵活動。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閱兵一直在這裡舉行。中國軍隊的閱兵式,之後也一直以開國大典閱兵式為藍本,程序和內容至今沒有發生大的改變。
裝備混亂 制服不統一
開國大典時,中國內戰還沒有結束,解放軍還處於作戰狀態。而且,由於當時軍備落後,中共軍隊同時使用日製、美制、英制、蘇制等各種規格的武器,甚至連軍服也不統一。空中梯隊因飛機數量不足,不少飛行員不得不飛行兩圈。甚至還有幾架飛機同時擔負北京上空的警戒任務,攜彈參加閱兵。
1950年 人數最多
40萬人參加的首次國慶閱兵,至今保持著中國閱兵典禮的最大規模。圖為作為閱兵先導方隊的解放軍空軍學校以及海軍學校的學員通過觀禮台。
1951年 新兵種 新裝備亮相
這一年的國慶閱兵,首次出現了傘兵部隊(上圖)、火箭炮部隊、防空兵部隊等。剛剛裝備部隊不久的噴氣式飛機也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上空。民兵方隊也首次加入了閱兵隊伍。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軍隊此時正在朝鮮半島戰場上與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激戰正酣。
1952年 公安部隊亮相
武警部隊的前身,公安部隊在這一年的國慶閱兵中首次亮相。同樣首次登場的,還有來自少數民族的民兵部隊。圖為參加閱兵的騎兵方隊。騎兵受閱一直持續到1954年。
1953年 朝鮮戰爭結束
這一年國慶前的兩個月,北韓停戰協議簽訂。因此,閱兵式上,歸國的志願軍受到了高度關注。而在裝備方面,從蘇聯引進的「喀秋莎」火箭炮首次參加了閱兵。圖為傘兵方隊。
1957年 閱兵人數減少
50年代,中國一直維持著每年舉行閱兵的習慣。解放軍的裝備水準逐漸提高,參加閱兵式的部隊的機械化程度也不斷上升。1957年的閱兵式,國產噴氣式飛機等新型裝備首次亮相,而閱兵部隊總人數則顯著減少,反映出了中國軍隊減量提質的努力。
1959十周年國慶
這一年的閱兵式,基本實現了受閱裝備的國產化。同時,1959年對於北京政權而言,也是不平靜的一年:西藏發生了起義,以十四世達賴喇嘛為首的一些西藏上層人士被迫逃亡印度。廬山會議之後,原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受到了政治上的打壓,只能在電視機前收看林彪檢閱原本由他編排的受閱部隊。
中蘇關係破裂前夕
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也參加了中國十周年國慶的閱兵式,與毛澤東並排站在天安門城樓上。但是在之後不久,中蘇關係就全面破裂。此後的幾十年,雙方一度劍拔弩張。1959年之後,中國政府出於經濟、政治因素,不再每年舉行國慶閱兵,只保留了天安門廣場上的國慶群眾遊行活動。
1984年 改革開放之後的首次閱兵
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經濟逐步復甦五年之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北京當局決定恢復「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的傳統。這一年的國慶閱兵,也是二十多年來的首次。閱兵式上,出現了包括戰略導彈在內的大量中國自主研發的新型軍事裝備,引發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
1989年 坦克提前上街
按照「十年一大慶」的說法,1989年本應該舉行40周年國慶閱兵式。但是,由於當年發生了「六四」事件,計劃中的閱兵儀式遭到取消,只是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大會」。
1999年 江澤民檢閱部隊
因此,下一次的國慶閱兵一直等到了1999年。50周年國慶閱兵式,與35周年時相似,重點展示中國軍力增強的成果,包括空中加油機、洲際導彈等新型裝備首次亮相。
2009年 六十大慶
這一年的閱兵式,由時任中共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檢閱。中國軍隊再次集中展現十年內所取得的軍事改革成就,新型戰略導彈、預警機等裝備首次在閱兵式上為公眾所知。
2015年 閱兵不一定要等國慶
2015年9月3日,中國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名義,舉行了史上首次不在國慶日舉行的天安門廣場閱兵,新一代中共領導核心習近平首次以首長身份檢閱軍隊。這次閱兵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展示了大量新型裝備。同時,俄羅斯、蒙古、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也派兵參加了此次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