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穆斯林莎爾娃:「父母任我自在翱翔」
2004年5月28日40多年來,出於種種原因,近350萬穆斯林信徒從五湖四海前往德國。對某些人來說,這兒是打工掙錢的天堂;也有人為逃離祖國的政治迫害,把德國當作避風良港。這些異鄉人,來自異域的文化圈,其傳統和宗教背景與德國人大相徑庭。他們就地紮根的願望挑戰著好些德國人的忍耐力極限。身為少數派的穆斯林,其聲勢如今壯大到足以向世人強調:請接納他們的傳統。這在德國激起強烈的恐懼和懷疑心理。像其他文化和意識領域的角逐一樣,婦女常常處在爭論的焦點 。穆斯林們究竟會尊重德國女性嗎?允許在德國國家機關工作的穆斯林婦女戴頭紗嗎?婦女戴頭紗,不光是出於害怕男信徒的威壓吧?
對此,穆斯林少女莎爾娃.坦高婭愉快地接受了採訪。
「德國人對穆斯林的看法不對。」
她希望能夠多少改變這一現狀。22歲的莎爾娃出生在勒沃庫森,父母是摩洛哥人,算是在德穆斯林移民的第二代。通過網路,她已學習了三個學期的伊斯蘭學。其家庭生活模式可謂直接源於德國老百姓的傳統價值觀念:父親勤力工作,母親在家照看四個孩子。父母共同承擔教導孩子的責任:要有時間觀念、對人講禮貌、敬畏真主、尊重父母的權威──包括信仰問題。
」父母讓我們自由自在地成長。他們說,『只要不太過放肆,你可以想你所想,說你所想。我們盡自己的力量去理解和正確地引導你們。作為父母,我們有更豐富的人生經驗,我們樂意傾聽。若你們錯了,我們會說:聽著,我的孩子,那是錯的。無論如何我們會幫助你,到你對了的時候。』」
女兒的興趣被激發,進展很快,父母對此引以為豪。才六歲,莎爾娃就在齋月拉馬丹的時候,首次表達了她的齋戒意願,這讓父母覺得難以置信。根據摩洛哥的傳統,每個孩子生命裡的第一次齋戒,都應進行慶祝,莎爾娃喜歡這個節日。她六歲的心靈已經接受這一切,並開始參加少則一天的齋月慶祝。小學時,她和土耳其同學一起持齋。有德國同學好奇,也跟著嘗試過。直到升入中學,她才頭一次遇到誤解。激起她憤怒、對她的宗教信仰表示不理解的,不是同學,而是老師們。
「有時也有人說:伊斯蘭婦女反正說話不頂事等等。。。真想試著告訴他們我的觀點:聽著,不是你們想像的那樣。至少隨我去我家看看,你們會發現,情況完全不同!白紙黑字上規定了婦女的發言權,婦女的遭遇絕非如此!親愛的朋友們,請試著尊重文化和宗教的差異!」
父母把她送到基督教課堂,讓她學習瞭解不同的宗教。對莎爾娃而言,這也是向同學們解釋伊斯蘭教的好機會,來年她要做不少的解釋工作。父母一直無法理解,為什麼女兒在13歲的年紀就要嚴格地按宗教規範穿著打扮。當她開始注意德國爵士靈歌手克什非爾.那伊多及其基督教歌詞的時候,父母也是疑雲重重。
「我得說(笑〕,爸爸媽媽有時甚至會跟著聽聽,他們驚訝地看著歌詞裡的格言:會有這個嗎?在他們眼裡,這不過是單純的歌詞。人們明白,他的歌詞不像rap音樂那樣盡寫些毒品、偷盜、或者香車美女。不,他所討論和描寫的是信仰,從中可見,不同宗教又是多麼的如出一轍。」
男孩子們的騷擾讓她難堪,特別是當她注意到,那是些摩洛哥人的時候。可是她沒法兒攔著這些人,她也沒膽量去斥責一幫小流氓。他們的不尊重令人氣惱。父母傳承給她的宗教教義,要求所有的穆斯林應該為了自己的人生而拚搏。
「很遺憾,在第二、三代移民裡,說到男性,一直以來多是不走正路。他們認為自己反正是大男人,無論在這裡還是回國都能夠想怎樣就怎樣,他們不屑於主動把握機會,不願為了自己的人生去努力拚搏,其實在家鄉他們本可以做到。」
莎爾娃把握住了機會,高中畢業後繼續學業。她或許想做一名女記者。無論如何,成為公眾工作者、為促進世界宗教間的更多理解而貢獻力量,是她的願望。她從德國文化裡學到了對自己大有裨益的東西:對」上帝與世界」〔她認為德國這個提法不錯〕這一主題加以透徹討論的快樂--這是典型德國式的。
「無論如何,為了理解他人,討論不可或缺!「 莎爾娃最後強調。
(Katharina Boehm/文卿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