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的自動氣象站
2012年5月23日
在墨西哥的裡亞•拉嘎多斯自然保護區(Ría Lagártos),很少有東西能阻礙人們眺望遠處的地平線,因為這個位於尤卡坦半島的自然保護區,植被一般都比較低矮,而且這裡地勢平坦,在通往墨西哥灣沿岸瀉湖的途中幾乎沒有山丘。然而,在通往自然保護區中心的道路上,卻聳立著一座高達十米的白色支架,它位於公園管理處的小棚屋旁邊,四周圍著柵欄,以防動物和盜竊金屬的小偷進入。
這個支架是墨西哥135座自動氣象站中的一座,它們將墨西哥的氣候數據發送給世界各地的氣象學家。支架的頂端上安裝了抗風雨天線、防護板以及裝有測量儀的小盒子。氣象站裝有全自動操作的系統,如果運轉情況良好,數年之內無需技術員光顧。
墨西哥氣象局(SMN)的總工程師克魯茨•埃阿拉(Efigenio Cruz Ayala)說:「我們的氣象站自安裝以來沒有出現過大問題。」該氣象局從九十年代末開始興建氣象站,「建一座氣象站一般需要五天時間」,克魯茨•埃阿拉說,「我們需要先打好地基,然後建起支架,再在上面安裝儀器,最後檢查所有數據是否都能準確傳送,一座氣象站就這樣建好了。」
然後,氣象站便自動運作,技術員需要偶爾去察看一下,因為,有時候會有鳥兒在天線之間築巢,弄髒儀器;而有時候,還會有樹葉和沙子被風吹進測量儀,影響氣象站正常運作。
依靠已有數據預測未來氣候
在世界各地,有11000座類似墨西哥氣象局使用的這種自動氣象站。它們每隔十分鐘對周圍的天氣進行一次測試,並通過衛星將數據傳送到不同國家的部分氣象局,因為,不是所有的氣象局都有能力處理如此大量的數據。
位於奧芬巴赫的德國氣象局(DWD)是接收墨西哥氣象數據的氣象台之一。各氣象站的海拔高度、所處地形以及世界標準時間(UTC)等元數據被傳送到這裡。這樣,這些數據就不受測量點當地時間的限制,因為數據傳送到氣象局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德國氣象局的烏韋•基爾舍(Uwe Kirsche)說:「在南極威德爾海測量的天氣數據輸送到我們這裡的時間最長,需要四個小時。」來自墨西哥的數據要快一些,只需一至三個小時。
德國氣象局用這11000座氣象站的數據對全球的氣候進行觀察,同時也預報世界各地的天氣。烏韋•基爾舍說:「今天在非洲西海岸颳起的風,幾天後有可能在美國東海岸演變為颶風。」根據這種情況,氣象局可以及時發出惡劣天氣警告。而從長遠來看,氣象站的數據也非常重要,人們將它們輸入氣象局的計算模型,希望根據過去的數據對未來的氣候進行預測。
採用第二及第三網絡觀測當地的天氣
除核心氣象站網路外,各國還有第二及第三網路為該國氣象情況提供補充數據。例如,墨西哥氣象局另外還有44個氣象站,為地區天氣預報提供數據。
此外,墨西哥各聯邦州也有各自的地方網路,分佈在重要的生態區位,包括自然保護區裡。
監測氣候以及生物多樣性的變化
「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與「墨西哥保護區委員會」(CONANP)合作,在東馬德雷山脈設立五個這樣的自動氣象站。德國國際合作機構「氣候變化與保護區管理」項目的顧問艾德加•卡瑪丘•卡斯蒂羅(Edgar Camacho Castillo)說:「我們設立這些氣象站,主要是觀察氣候變化對東馬德雷山脈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東馬德雷山脈被稱為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除了熱帶旱林外,這裡還有霧林、松樹和橡樹混合林,以及多處沼澤地。有三個自然保護區位於這一地區,面積共有3750萬畝。如果氣候變化也使這裡的氣候長期發生變化,那麼,這裡敏感的生態系統及其居民就會面臨危險。
為了對此進行檢查,需要這些新安裝的氣象站提供一條長達900公里地帶的氣象數據。卡瑪丘•卡斯蒂羅說:「我們選擇了不同高度的地點作為測量點,以反映東馬德雷山脈的地理特徵。」因為和地勢平坦的裡亞•拉嘎斯自然保護區不同,在這裡,遮擋人們視線的是那些高達3700米的山峰。
作者:Caroline Ringel
責編: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