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中印邊境戰何時打響?

2020年9月9日

今年6月的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後,外界一直關注中印是否會爆發第二次邊境戰爭,近日「鳴槍事件」的發生,讓這種可能性增加。

https://p.dw.com/p/3iCKF
Indien Kaschmir Soldaten an der Grenze zu China
部署在印中邊界地區的印度士兵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A/F. Khan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中國西部戰區發言人張水利大校的聲明,印軍9月7日非法越線進入中印邊境西段班公湖南岸神炮山地域,在行動中悍然對前去交涉的中國邊防部隊巡邏人員鳴槍威脅,印度國防部隨即反駁中方,指中國繼續採取挑釁性活動讓局勢升級,印軍在任何階段都沒有越過LAC(實際控制線),也沒有使用任何侵略手段,"包括鳴槍"。不過,印媒引述印軍方消息人士稱,是中國士兵向印度陣地開火後,印軍才鳴槍示警。

不管誰先開槍,鳴槍看來是事實。過去,兩軍遭遇時,一般是互相喊話,拉橫幅互相警告,到今年5月,已演變為肉搏,直至6月15日出現械鬥和推搡。現在發展到鳴槍警告,這也是1975年以來,中印邊境首次出現鳴槍事件。事情到這地步,雙方離戰爭只有一步之遙。

中印恐怕都沒料到圍繞邊境實控線的爭奪會導致如今這這種後果。在習近平和莫迪2018年4月武漢會晤後,兩國因洞朗事件造成的緊張對峙一度得以降溫,新冠疫情的爆發,讓北京和新德里將施政的重心放在各自的抗疫,無暇他顧,然而未料6月雙方軍隊在加勒萬河谷出現嚴重軍事衝突,導致印方20名士兵死亡,中方死傷士兵若干。此後,印度全面反華,民族主義高漲,經濟上禁止中國的投資和企業進入印度市場,軍事上增派部隊和武器到衝突地帶,莫迪政府在輿論壓力下還表示將是否使用槍枝的權力下放給一線部隊。"鳴槍事件"前,印軍佔領了原先由中國控制的班公湖南岸的兩個制高點,此次事件據說正是中國軍隊前去交涉而發生的。

Indien Himalaya-Konflikt | Poster China Präsident Xi Jinping zerrissen
印度近年來多次爆發針對中國政府的示威活動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A. Solanki

雖然這些年來中印邊境對峙一直時有發生,但今年的衝突是2017年洞朗事件後最嚴重的一次。按照中國涉印專家的說法,原因在於印度在西段的基礎設施,尤其是公路等條件的改善,使印軍更容易到達以前比較少到的地方,這樣中印雙方遭遇的概率變得更高,也就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摩擦。5月初,雙方主要在加勒萬河谷對峙,後來擴展到了中印邊界的西段,多的時候同時有5個點都在發生對峙。儘管期間雙方通過5輪軍長級會晤為爭端降溫,有些點上脫離接觸,但印度到8月又要恢復以前的狀況,於是在談判時抬高要價,表現強硬。中方拒絕印度要求之後,8月底印度想通過擴大分歧的方式為其談判加碼,又發起了一輪越線挑釁,搶佔更多的無人山頭,獲得更大的戰略優勢和談判優勢,再要求中方從原來的一些對峙點撤出。印度對此有自己的說法,認為是中國想要搶在印度公路通往更多的邊境線之前,改變實控線,侵佔印度領土。

印度信心何來?

在雙方高漲的民族主義下,事情看來一時難以解決,至少今年解決的可能性不大。兩國國防部長近日在莫斯科的會談也互不相讓,中國防長魏鳳和堅稱"中國的領土一寸也不能丟",印度防長辛格表示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國家完整與主權。對印度莫迪政府而言,有三個因素支持印度和中國對峙下去:一是疫情和經濟的雙打擊讓新德里有意操縱和擴大印中矛盾來轉移國內視線和壓力,讓印度民眾和輿論將關注點集中在中國,形成一個對中同仇敵愾的國內氛圍和凝聚力;二是在中美對抗的大背景下,新德里認為北京顧忌兩面作戰,沒有餘力和印度長期對峙,更不敢主動尋戰,故配合美國向中國施壓,以達修改當前實控線的目的;三是印度在印中邊境部署了重兵和重武器,新德里相對北京不僅有戰略優勢,還有戰術優勢,一旦中國開戰,1962年印度戰敗的事情可能不會再重演。

雖然印度國內不乏主張對中開戰的聲音,尤其部分印度精英,要雪恥62年之仇,鼓動莫迪政府和中國打仗,奪取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加勒萬河谷事件後,莫迪和印度國防部長也先後視察邊境地區,授權一線部隊對開槍相機行事,從這個角度看,新德里有借目前所處有利局面對中國先發制人的動機,但是否已經想好同中國打一仗,"一勞永逸"解決兩國邊境爭端,也不能就確定。畢竟現在戰爭比的不僅是武器,還有國力,印中若爆發戰爭,肯定是一場拉鋸戰,短期內結束不了,儘管大的國際形勢對印度有利,它也佔據戰術優勢,但兩國經濟相差幾倍,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萎縮下,印度經濟能否長期支撐和中國的戰爭,是值得懷疑的。另外,62年戰敗的陰影尚在,並且,戰爭一旦開打,巴基斯坦會不會趁之摻乎進來,也是未知數。

北京擔心什麼?

對北京來說,鑑於目前不利的國際環境,更不願和印度開戰。這不是說,對印度的"挑釁",習近平不想"教訓"印度,但面對四面受困的國際環境和輿論,北京擔心,如果開戰,不管主動還是被動,外界一直憂慮的中國對世界實行擴張戰略將會坐實,從而使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警惕會進一步加強。此乃北京一直避免讓對峙升級的主因。儘管如此,北京也存在著民族主義的壓力以及新德里不斷的滋擾。雖然中國的民族主義不如印度強烈和悲情,很多中國人對印度有一種盲目的優越感,但也因此,對北京只是口頭反駁和抗議印度而不用實際行動教訓印度早有不滿,尤其最近傳出印軍佔據中國原來控制的兩個山地和"鳴槍事件"後,民間對印度開戰的聲音再次鼓起,這無疑會給北京和解放軍很大壓力。另外,北京也認識到,戰爭一旦打響,無論能否打贏,中國的戰略環境都會更惡化。如若打不贏,後果更嚴重。

是不是北京就沒有辦法對付新德里?北京或許更意在長遠。中國的戰略專家曾設想過一種徹底打敗印度的方式,就是效仿當年美蘇的軍備競賽,通過維持邊境地區的緊張但可控態勢消耗印度國力,因為印度經濟不如中國,要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就必然要消耗過多的資源,從而分配給其他方面的資源就少,這樣拖累印度的發展,最後無須通過戰爭而打跨印度。新德里可能也想到這點,如果和中國長期打消耗戰,實力遠較中國為遜的印度會處於下風,因此趁著現在有利的國際環境在邊境形成壓倒中國的戰略優勢。

infografik Karte Umstrittener Grenzverlauf zwischen China und Indien CN

鳴槍事件後,中國軍方批印軍此一行為為嚴重的軍事挑釁,性質非常惡劣,有涉印專家建議北京在應對上,要堅持對等原則,不要過於"顧全大局"。因為印度已經對中國採取了一系列報復措施,破壞了中印關係大局,成為美國反華馬前卒,只要"印度敢開第一槍,(中國)就不需要受到規則的束縛",必須要有開槍的決心和準備,不能過度克制。專家的意見是否表達了北京接下來要採取的行動,不清楚,很大可能北京不一定會按此建議去做,還是能忍則忍。但若北京繼續保持克制,也可能讓新德里做出北京不敢打的誤判,從而誘發印軍更多的越界挑釁,出現再一起或更多鳴槍事件。雙方前線士兵在高度緊張的對峙中是難以做到不擦槍走火的。因此,除非雙方最高領導人排除困難,拿出政治決斷,否則,在日復一日的軍事對峙中,一個小火星,就將引發一場大火。

按照當下中印邊境情形以及印度的國內政治,相對習近平的乾綱獨斷,這種政治決斷對莫迪是不太容易拿得出的,因此,未來幾月對中印非常危險,邊境之戰很可能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何時發生。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Deng Yuwen
鄧聿文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