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工人的力量」和制度的保障

2011年4月26日

上海港口貨櫃卡車司機罷工事件留給人們很多思考:社會是不是對某些群體的關注太少?真的是「工人的力量」取得了「勝利」嗎?僅僅出台具體的改進措施,能否從根源上避免類似事件的重演?

https://p.dw.com/p/1146W
東奔西走,風雨無阻——貨運司機生存艱難圖片來源: AP

卡車司機--缺少社會關注的特殊群體

在當代中國,罷工其實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因為勞資糾紛、待遇不公等問題引起的工人罷工和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但是像這次上海集卡司機罷工這樣規模較大、影響較廣的事件還很少見。由於他們的職業特殊,因此他們一旦停工,造成的後果不是一家企業停產那麼簡單,而是中國最繁忙的商業貨運碼頭的運行陷入癱瘓。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的勞動關係專家常凱教授在接受德國之聲記者採訪時分析道,這次的司機罷工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勞資糾紛,參加罷工的不光是卡車司機,還有與集卡司機有業務聯繫的放箱公司後來也參與到罷工當中。而且它涉及的問題也不是企業可以解決的,必須由政府出面,因此也反映了一些社會問題和政府政策存在的漏洞。他說:

"我覺得我們對卡車司機這個特殊行業是比較忽略的。這些工人還不同於製造業的工廠工人,他們的流動性很大,而且僱主、生產方式、勞資關係的表現情況和工廠工人也不太一樣。據我所知,目前這些工人基本上是沒有工會組織的。而且這些人因為處在社會底層,卻並沒有被社會和有關部門關注,所以歷史上在工人罷工等集體行動當中,這些人一直是主力。"

對於這次的罷工事件,中國大多數媒體選擇了沉默。只有極少數幾家媒體在罷工平息之後簡短轉載了外媒的報導。據國際通訊社報導,警方人員還和集體罷工的司機發生衝突,但究竟是否造成工人傷亡,始終無法得到獨立證實。常凱教授認為,在處理類似問題時,應該以協商和溝通為主,以緩和矛盾為目標:

"如果出動警力,作為一種社會秩序的必要維持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謹防警力和工人發生直接衝突,如果對工人採取強力措施,反而容易激化矛盾。"

Umsatz im Hafen von Schanghai steigt
繁忙的上海碼頭圖片來源: dpa

"工人的力量"和法律的權益保障

不管怎樣,最終政府做出了讓步,減免了多項收費,罷工司機也接受了政府的這一回應,恢復了正常營運。勞動關係專家常凱教授認為,不能簡單地把這看作是"工人的勝利"。但是政府這次能夠考慮到工人訴求的合理性,針對具體問題予以解決,這還是值得肯定的,並且符合法律的要求。

但是,許多卡車司機在罷工結束之後仍然表示,由於整個行業競爭壓力大,加上油價居高不下,所以他們的生計仍然十分艱難。具體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是制度的缺失和工人權益普遍難以得到保障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改進。這次的罷工事件也表現出來,中國工人的權利意識日益強烈。

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的常凱教授認為,要根本解決問題,首先要從法律上和制度上健全對工人權益的保障,對工人的勞動成本、勞動報酬以及各種附加收費管理等一系列問題進行關注。他說:

"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工人集體權利由誰來代表?他們用什麼樣的途徑來表達自己的訴求?他們可不可以成立工會,工會能不能有效地維護他們的利益?如果這方面我們有比較健全的制度的話,我想解決問題就會容易一些。"

作者:雨涵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