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布希訪華-「 有進步」

2002年2月26日

德語媒體有關中國的報導集中在美國總統布希對北京的訪問上。媒體在報導了布希訪華背景和訪華過程的情況後,現在著重評論布希的訪華成果。

https://p.dw.com/p/1t3Y
布希在清華大學演講圖片來源: AP

法蘭克福匯報在一篇文章中集中評論了布希對清華大學學生發表的講話,認為布希與前任克林頓相比,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當年,克林頓只是謹慎地指出,「真正的自由多於經濟自由」,言外之意是,僅有經濟自由是不夠的,人民應該享有政治自由。法蘭克福匯報接著寫道:

「而布希把美國的民權作為榜樣介紹給中國。到會聽布希演講的學生肯定是精心挑選出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觀點不具有代表性。從他們的反應中,可以看出他們為中國感到自豪,這樣的自豪絕不只是由上頭責成灌輸的。在網路中,清華的大學生受到其它大學的學生嘲笑,嘲笑他們沒有更為強烈地譴責布希。

至於現在中國政府允許進行這樣的爭論,不僅說明它對美國懷有善意,而且也說明它自己的統治地位是多麼牢靠。但是這樣的討論也說明,分隔這兩個龐然大國的鴻溝是多麼寬闊。新的情況是,在政治會談中,雙方都沒有掩飾這些分歧。在布希和江澤民共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許多分歧,從台灣問題、美國對伊拉克的威脅直到中國向所謂的『無賴國家』提供武器的問題都明顯地暴露在公眾面前。今後幾個月內,僅為了把這些有爭議的問題排列起來,以便對話時討論,就需要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江澤民計劃中的今年秋季美國之行能否取得成功,也取決於這個項目能否順利完成。」

瑞士新蘇黎世報也對布希的中國之行做了總結。該報認為,布希的亞洲之行三站中,在北京的停留最為成功,然後該報談到美國總統在清華大學的講話:

「布希在國際事務中咄咄逼人的姿態往往使一些人對他產生疑問,然而布希在清華大學學生面前出場的方式甚至給這些持懷疑態度的人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布希說,言論和信仰自由並非是為了反對某人。布希的說法簡明扼要,但絕不簡單化,它的目標是要說明,即使人們的文化背景不同,在這個問題上仍然可以取得一致意見。

布希批評了中國的教科書中描繪的美國形象,例如他指出了美國體制、如教育體制的弱點和走過的彎路,從而使中國聽眾更能接受他的講話。據與布希同行的記者報導,中國在短期內沒有發生變化,布希訪華期間,北京的異議人士被軟禁在家中。華盛頓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領導人身上,並與他們建立了接觸。

美國保守的中國專家承認,從鄧小平到江澤民的中國領導人離開了共產主義的經濟體系。但是他們並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是走上了通往社團國家的道路,就像1920年以後,墨索裡尼所作的那樣。中國就像一個沒有元首的法西斯國家,導致腐敗的不民主的社團體制仍然一成不變,取代神化領導人地位的是厚顏無恥的政治壓制。原有的理想主義已退位,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諸如『人民偉大』等空洞的提法以及對英雄永無休止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