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廣播電台開播90年

2013年10月29日

90年來,德國的廣播電台始終伴隨和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德國廣播電台的發展進程道路坎坷,其首次開播的情形,已經成為早已被遺忘的一段歷史。

https://p.dw.com/p/1A8nh
Rundfunk / Hochspannungsraum Technik: Tontechnik / Rundfunksender. - Hochspannungsraum des Rundfunksenders Funkstunde AG im Voxhaus in der Potsdamer Strasse in Berlin. - Foto, 1924. Voxhaus, Potsdamer Straße: Hochspannungsraum im ersten Berliner Rundfunksender im Voxhaus an der Potsdamer Straße. . E: Radio / High-Voltage Room / Photo / 1924 Technology / Sound Engineering: Broadcasting Station. - High-voltage of the radio station Funkstunde AG at Vox House in Potsdamer Strasse in Berlin. - Photo, 1924.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

(德國之聲中文網)"請注意,請注意,這裡是柏林廣播站400米波段廣播節目。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我們特此通知,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通過無線電頻道播出娛樂音樂節目。"1923年10月29日晚上20點,德國第一家廣播電台在柏林開始定時廣播。

當天播出的是直接在麥克風前演奏的音樂節目狐步舞。但是聽眾寥寥無幾,因為當時只有極少的人能夠買得起價格昂貴的收音機。

除了音樂節目外,最初幾年,廣播電台還經常轉播體育賽事。1930年,柏林廣播電台的記者阿爾弗雷德‧布勞恩(Alfred Braun)在柏林體育場對德國與英國足球隊進行的一場比賽進行了現場廣播解說。

Der Berliner Rundfunkpionier Alfred Braun im Jahr 1947. Als einer der ersten Live-Reporter des Rundfunks gehörte Braun in den 20-er Jahren zu den bekanntesten Personen Deutschlands. Nach 1933 wurde der religiöse Sozialist von den Nazis im KZ Oranienburg inhaftiert, konnte dann aber in die Schweiz ausreisen. Nach einigen Jahren in der Türkei kehrte Braun 1939 auf das Betreiben Goebbels nach Berlin zurück. Seine Mitarbeit in der Veit-Harlan-Produktion während der NS-Zeit sowie seine spätere Tätigkeit beim Ost-Berliner Rundfunk gaben Anlass zu Kritik. 1954 (bis 1957) wurde er zum Intendanten des neuen Senders Freies Berlin (SFB) gewählt. Alfred Braun wurde am 3. Mai 1888 in Berlin geboren und verstarb am 3. Januar 1978 ebenda.
德國廣播電台首批播音員阿爾弗雷德‧布勞恩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納粹的宣傳機器

1931年,德律風根公司(Telefunken)的一項專利到期。因此,其他公司也有了生產收音機的機會,收音機的價格開始明顯下降。結果是導致收音機大普及,成了所謂的"全民接收機"。德國納粹很快發現收音機可以作為他們的宣傳武器。

1933年,宣傳部長戈倍爾(Joseph Goebbels)對各廣播電台台長發表講話說,廣播電台必須為國民革命目標服務。收聽外國電台廣播將受到處罰。

民主新開端

戰爭結束後,當時的3個西方戰勝國法國、英國和美國決定在德國建立一個不受國家控制,由公眾進行監督的廣播系統。該廣播系統採取分散化的組織形式,資金來源於廣播收聽費。傳播民主是電台的首要任務。3個戰勝國還決定,德國的廣播電台要將英國BBC電台作為效仿的榜樣。

在戰後的數年中,佔領國的軍人電台將許多英語新歌傳播到德國。為了不失去聽眾,不久後,德國的廣播電台也開設了音樂頻道。

從科隆到基加利

隨著德國之聲電台1953年在科隆開播,德國開始有了對外廣播電台。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節目不斷擴大,語言逐漸增加,德國之聲的節目覆蓋了越來越偏遠的地區。

Relaisstation Kigali
德國之聲基加利轉播站圖片來源: DW

弗裡德利希(Heinz-Peter Friedrich)1975年大學畢業後作為工程師來到當時位於科隆的德國之聲工作。不久後他被派遣到位於盧安達首都基加利的德國之聲轉播站工作。弗裡德利希很懷念他在基加利度過的時光。那裡的工作常使他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他說:"在那裡,所有的事情都要我們自己解決,甚至我們必須自己解決供水問題。"

弗裡德利希經歷了德國之聲自1975年至今的發展歷程。他說:"德國之聲廣播電台的發展高峰是1983年至1992年。"在此期間,德國之聲通過自己的6個轉播站向全世界進行播出。

媒體的變化

如今,無論是對德國之聲還是其它廣播電台來說,電視和網路对廣播節目構成激烈競爭。柏林洪堡大學的媒體學家貝南豪斯(Wolfgang Mühl-Benninghaus)表示,現在人們都是順便收聽廣播節目,如在開車途中、做家務時或者只是在休息放鬆的時候。

儘管如此,貝南豪斯認為,如果傳統形式的電台廣播有所改革,就不會被其他媒體形式徹底取代。他說:"只憑2、3個針對全國的節目不能滿足聽眾的要求。廣播電台的節目應該加強地區和各個族群的針對性。或許能夠讓聽眾重新有機會收聽類似狐步舞這樣的音樂節目。"

作者:Marcus Lütticke 編譯:李京慧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