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援助的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

Grote Lueschen2008年1月28日

2004年12月24日,印度洋發生劇烈海嘯,致使30萬人喪生。假如當時就有預警系統的話,遇難人數恐怕會降低很多。因此,災難發生不久,德國政府就決定援助,和印尼政府共同建設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該系統名為GITEWS,兩年前開始在印尼安裝。至今進展是否如期呢?德國之聲記者發來的以下採訪報導。

https://p.dw.com/p/Cyuu
GITEWS (German-Indonesian Contribution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a Tsunami Warning System) 在印尼海面安裝過程中圖片來源: AP

時值2005年8月。德國漢堡港的一架吊車緩緩地把一個黃色耀眼的浮標放下水。這個浮標有好幾米高,一面印著德國國旗,另一面印著印尼國旗。德國負責開發印度洋海嘯早期預警系統GITEWS的單位是波茨坦地理研究中心,項目負責人是大地物理學家勞特容(Joern Lauterjung)。當時他介紹說: 「這是我們準備運到印尼的第一個浮標,它上面的三角架上裝有GPS接收器。」

今天,這個黃色耀眼的浮標已經漂浮在印度洋海面了,下面連接著一個埋伏在海底的壓力感測器。勞特容說: 「我們可以非常精確地測量水壓。假如海嘯波浪流經壓力感測器所在地,水壓就會發生變化,傳給浮標。浮標本身除了配備GPS以外,它還可以精確測量海面高度的變化。」

印度洋海嘯早期預警系統共擁有10個這樣的浮標,採集數據。此外,它還擁有20個海面高度觀測站、100個地震儀。無論印度洋的什麼地方發生地震,都逃不過這100個地震儀的「火眼金睛」。所有測量數據都匯總到預警中心,一台大型計算機可以根據實際測到的數據,幾分鐘之內模擬出海嘯的傳播方向、海浪的高度等重要參數。至於是否向老百姓發出海嘯警報,則不是計算機所決定的,而是由值班專家決定。屆時,廣播、電視、網路等就會將警報消息傳播到各地,再偏遠的村落也不會遺漏。

勞特容說: 「目前系統建設的進度基本如期。地震儀是安裝在陸地上的,大部分已經完成,沿岸的觀測站大約已完成了一半,浮標的主要安裝工作放在2008年,計劃年底前安裝好10套浮標。」

2008年11月12日,在印尼總統的主持下,該系統將投入運行。勞特容表示,時間安排是相當緊湊的,但他們胸有成竹,畢竟,該系統已經初顯實力了。勞特容介紹說: 「雖然系統零件還沒有安裝齊全,但去年9月12日離蘇門答臘島南岸不遠的海底發生一系列嚴重地震時,我們的系統就已經派上了用場。當時,地震發生大約3分半之後,系統就已經確定出震源和地震強度。隨後,印尼氣象局和其它有關部門根據系統提供的結果,在5分鐘之內發出早期警報。15到20分鐘之後,第一批海浪才到岸。可以說,我們的系統已經通過了實際考驗。」

據勞特容介紹,印尼方面對這套系統也深表滿意, 「因為這個項目在印尼的知名度很高,政府也非常支持,所以一切都很順利。我們和印尼同事合作得也非常滿意。他們也確實是在盡力使這個項目獲得成功。」

即便2008年底系統投入運行,勞特容及其同事的工作也還遠遠沒有到此為止。為了培訓印尼的工作人員熟練操作這套早期預警系統,德國專家至少還要在印尼呆到2010年3月,說不定還會更長, 「我想,我們還有必要多和當地工作人員一起幹幾年,一是好讓他們更熟悉這套系統,但更重要的是繼續培養專業人才。培養人才不是兩、三年就可以完成的,你真地需要付出更長的時間才行。」

勞特容認為,這個項目基本上是如期進行的,就是4500萬歐元的預算看來也不會超支,但是有兩點卻令這位大地物理學家擔憂, 「讓我擔心的是,2010年後的經費還沒有完全解決,我們還處於討論階段,還在進行籌備工作。讓我擔心的第二點是對老百姓的宣傳教育問題,遇到警報的時候應當幹些什麼,不能干什麼。這是我們的印尼合作夥伴還面臨的一項巨大任務,這肯定還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我希望人們不要忘記這一點,希望我們的努力最終可以獲得真正的成功。」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