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中國不再安全

文山 摘編
2018年12月17日

華為孟晚舟案發生後,中國拘捕了兩名加拿大公民,這和在華德國企業有什麼關係?改革開放四十年,習近平現在似乎有改弦更張的動向,他能否成功?這些都是德語報刊評論版關心的話題。

https://p.dw.com/p/3AGd5
Symbolbild Handel USA Kanada China
由華為孟晚舟案引起的中、美、加三國角力,對於德國經濟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圖片來源: Colourbox

(德國之聲中文網) 杜塞道夫出版的《商報》以"中國扣押經理人作人質 德企領導也應警惕"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北京拘捕兩名加拿大公民的行為,開啟了一個危險的先例。

"美中兩國之間的較量達到了新高度。先是加拿大應美方要求逮捕華為財務長孟晚舟,隨後中國方面拘捕了兩名加拿大公民。這起案例說明,必要時,北京會毫無顧忌地將外國商人作為人質。對於德國企業的經理人而言,這也是一個警訊。"

"中國外交部表示,將調查兩名加拿大人是否'危害國家安全'。在中國,國家安全的定義十分模糊,可以適用於多種情況。因此,加拿大外長弗裡蘭(Chrystia Freeland)十分明白,這兩名加拿大公民被捕,完全是因為北京需要向加方施壓的手段,從而能夠換取孟晚舟早日獲釋。"

"這種做法開啟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如果北京真把外國商人當作施壓的手段,那麼,幾乎所有的在華企業都會受到威脅。今天被波及的是兩名加拿大人,明天遭殃的就可以是德國商人。要是哪一天柏林和北京之間發生摩擦,德國企業的高管們受到威脅的風險不低。"

"最糟糕的是,企業對此無能為力。德國企業無法不向其在華分公司派遣高管。而一旦有人在華被捕,德國方面為其提供幫助的途徑也非常有限。被拘捕者往往無法、或者很晚才能獲取律師服務。"

"國際企業的經理人在華的處境如今變得危險,加拿大人的案例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德國企業應該提高警惕,但是他們其實也做不了太多。畢竟,他們會被政治局勢所左右。"

 

China kommunistische Führer
習近平是否要改變鄧小平以來的改革開放路線?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A. Wong

《新蘇黎世報》周末版以"中國通往超級大國之路"為題,刊發頭版社論,回顧了中國過去四十年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改革開放政策,同時指出,習近平現在必須證明,中國在對抗性的國際環境中也能取得成功。

"憑借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成為了超級大國。它的崛起,某種程度上是蘇聯消亡的反例。當年,蘇共的計劃經濟越來越依賴資本主義對手美國,蘇聯也因此不再配得上超級大國的地位。而中國的經濟則連續40年飛速增長,而且該趨勢還在持續。"

文章接著指出,北京在推動經濟開放的同時,卻始終不願實行政治改革。對於當權者而言,改革開放只是維護政權的手段,改革本身並不是目標。"他們從蘇聯的覆滅中吸取了教訓,認定民主化不會是解決問題的方案,反而會必然導致滅亡。因此,北京今天對人權的理解完全不同,這絲毫不值得奇怪。如今,經濟自由與政治壓迫之間保持著非常艱難的平衡,中共當局卻令人驚訝地出色地維持住了這種被認為是不可能的平衡。網路以及社群網站的管控就是一個案例:儘管存在內容審查以及針對不受歡迎外國網站的屏蔽措施,但是在防火長城之後,中國的網路依然足夠開放,能夠成為當局揣摩民意的手段。而且,本土的網路企業擁有很大的自由,從而擠入了全球最大的行列。這些企業的國際業務也日益活躍。"

"中國,尤其是中共,現在依舊非常依賴於強勁的經濟增長。這不僅僅是因為北京想要在國際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因為中共當局需要兌現一個隱性的契約:只要政府不斷改善民眾的物質生活,中國民眾就可以放棄政治權利。要是經濟滑坡,中共體制的合法性就會陷入危險。"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習近平試圖實施比鄧小平更多的管控、更少的開放。當初,鄧小平將中國的發展基於開放與外國支持之上,這甚至包括昔日仇敵日本以及台灣的支持。而如今,習近平越來越多地談論'自主'、'外國敵對勢力'。中國的快速崛起,過去是基於發達國家有意願將這個巨大國家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之中,這是雙贏的局面。而現在,從美國吹來了明顯變冷的風,川普的貿易戰成為了主旋律。但是,習近平顯然認為,中國已經足夠強大,能夠經受住這種對抗性的局面。不過,在改革開放實施了四十年的今天,他首先需要證明,他的想法是對的。"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