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如果中國侵略台灣,德國怎麼辦?台灣怎麼辦?

2022年8月9日

德國Ifo經濟研究所新發布的報告警告,如果德國和中國發生貿易戰,德方的損失將是英國脫歐所帶來損失的6倍。德國經濟學者分析,為什麼讓企業搬離中國、將產業鏈德國本地化的想法並不是一個正確的解決辦法。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項目主任葛來儀接受《世界報》採訪時說,如果中國侵略台灣,「台灣必須像烏克蘭人一樣先自我防衛」。

https://p.dw.com/p/4FK2C
將生產鏈德國本地化的做法也會造成德國產品的價格在國際貿易中過高,失去競爭力。
將生產鏈德國本地化的做法也會造成德國產品的價格在國際貿易中過高,失去競爭力。圖片來源: Rupert Oberhäuser/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Ifo經濟研究所周一(8月8日)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如果德國和中國發生貿易戰,德方的損失將是英國脫歐所帶來損失的6倍。

德國行業媒體化學科技網發表文章指出,按照Ifo經濟研究所的估算,與中國開展經濟戰將給德國化工和醫藥行業分別造成0.53%和0.54%的負增長。文章寫道:「對於這兩個行業和其他經濟領域來說,與中國的貿易戰會造成雙重難題:一方面意味著德國出口商品失去了中國這樣一個非常大的銷售市場。另一方面,中國產的半成品和原材料也無法出口到德國,最終行業必須以更高的價格從其他國家地區購買——如果根本買得到的話。這導致的後果是,德國的產品對於其他市場來說也會變得更加昂貴並因此失去吸引力。」

文章指出,「歐洲化工和製藥業同機械製造或汽車工業一樣,面臨著來自海外的強大競爭。這就意味著,增加的貿易成本不可能簡單地由國內或其他市場的需求增加獲得補償。」

德國《日報》採訪了Ifo經濟研究所經濟學者道恩(Florian Dorn),進一步解讀為什麼讓企業搬離中國、將產業鏈德國本地化的想法並不是一個正確的解決辦法。

道恩在採訪中表示,如果與中國開打貿易戰,德國經濟在過渡階段蒙受的實際增長損失將遠遠高於報告中提到的GDP下降0.81%。因為,德國作為一個出口國將不得不重新調整其商業模式。大量行業會出現全行業都將經歷衰退的局面。

他建議德國企業現在就開始著手多元化發展。他同時警告說,讓企業搬離中國,將產業鏈德國本地化的想法並不是一個正確的解決辦法。他說:「將生產線遷回德國,遷回歐盟,甚至遷至相鄰地區,都將意味著德國創造生產價值的成本會大大增加,因為這種做法會使生產成本大幅增加。我們只是在德國一些原本缺少生產的經濟領域擴大了生產和就業。另外,將生產鏈德國本地化的做法也會造成德國產品的價格在國際貿易中過高,失去競爭力。最終的結果只會是國內和國外對許多商品的需求減少。產業鏈德國本地化將使德國的實際經濟產出減少約9.9%,我們將大幅失去生產價值和富足繁榮。」

在被問到中國市場之外是否還存在替代方案的問題時,經濟學者道恩說:「我們模擬了一種西方國家與中國脫鉤,但歐盟和美國之間達成貿易協議的假設場景。雖然歐美之間的貿易協定不可能完全彌補西方與中國脫鉤的負面影響,但是與美國大規模市場開展貿易的預期收益將使淨成本處於與英國脫歐的預期成本相似的水準。在這種假想之下,我們至少會知道會發生什麼。」

2019年,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曾表示,面對中國不斷加劇的武力威脅,就算只有一支掃把,他也會拿起沖向前線。
2019年,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曾表示,面對中國不斷加劇的武力威脅,就算只有一支掃把,他也會拿起沖向前線。圖片來源: APT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台灣必須像烏克蘭人一樣先自我防衛」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近日就目前出現的台海緊張局勢接受德國《世界報》採訪時表示,如果中國對台灣採取武力襲擊,「在美國能夠調集部隊協助防禦之前,台灣要先自己撐住數周乃至數月時間,就像烏克蘭人正在做的一樣」。

包括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在內,歐洲目前有不少高級別政治人物對中國的威脅性姿態持非常嚴厲的批評態度。葛來儀對此表示:「歐盟對中國擺出的新姿態讓中國政府感到吃驚。但這是否會對北京的政策制定形成影響,還有待觀察。到目前為止歐洲人都還沒有做好付出經濟代價的準備。不過現在各國為了向烏克蘭戰爭中的俄羅斯施壓都在付出代價。」

在被問到為什麼歐洲要干涉台灣海峽的衝突時,葛來儀回答說:「同中國陷入一場戰爭對於歐洲來說風險很高。但是越多國家願意共同參與震懾中國,我們對習近平施政可以發揮影響的機率就越高。美國一個國家不可能單獨完成。所以我們必須聯合盡可能多的國家,反對中國對台灣的侵略。這樣習近平就要對可能發起的侵略做出成本效益計算。我們希望,他每天醒來的時候都會想:『今天這麼做太冒險了。』」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