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機遇與挑戰

文山 摘編
2018年8月17日

越發強大的中國,其企業也在國際市場上越發強勢。歐洲政治、經濟界如何應對這一機遇與挑戰?面對重壓的土耳其,能否和也困擾於貿易糾紛的中國走到一起?周五的德語報刊,關注了這些話題。

https://p.dw.com/p/33JrZ
Deutschland Maschinenbauer Leifeld aus Ahlen
德國政府直接出手,阻止萊菲爾德(LEIFELD)被中國企業收購圖片來源: LEIFELD

(德國之聲中文網) 杜塞道夫出版的《商報》以"德國如何應對中資收購潮"為題,刊發了經濟學家羅霍爾(Jörg Rocholl)撰寫的客席評論,分析了德國經濟應當如何應對中資收購浪潮。

"就目前來看,德國企業對中國投資者持正面評價。中資收購有助於拓展在中國的銷售,而德國企業本身依然能夠擁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工會代表也對中國投資者的從長計議感到滿意。"

"那為什麼大家都對中資收購議論紛紛呢?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經濟體量巨大。和歐美企業不同,人們往往會擔心中國企業的行為受到中國政府的直接或間接操控。最核心的批評就是:由國家控制的中國經濟體系正在利用西方經濟的開放性;中資企業可以在歐洲自由行動,德國企業卻抱怨在中國市場處處受限。"

作者認為,面對競爭力越來越強的中國,歐洲市場必須要進一步整合,方便各國企業在歐洲內部市場跨國運作,發揮規模效應,同時也有利於防止個別成員國輕易地接受來自歐盟之外的誘惑。同時,歐盟必須謹慎對待政府資助補貼市場的行為,並且應當與美國一道敦促中國在貿易上遵循對等原則。作者還反對德國政府直接插手阻止中資收購的做法,認為這從長期來看弊大於利;制訂更加明確的規則才是更重要的任務。

"面對正在崛起的中國,歐洲、尤其是德國、正遇到新的機遇與挑戰。經濟開放、經濟合作是社會富足的基石,這一點必須得到維護和強化。同時,在明確規定例外條款、具有明晰法律框架的前提下,國家也不應放棄其干預權。這是社會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

"歐洲也必須團結起來,共同增強自己的力量。近期與美國的貿易爭端,已經顯現出團結的力量。"

Türkei Geldwechsel in Istanbul
土耳其裡拉正在快速貶值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 Yapici

德國網路雜誌TELEPOLIS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與土耳其,新的好夥伴?"的評論。作者注意到,面臨債務問題以及對美關係惡化的土耳其,正在將希望寄託於中國遊客和中國貸款。

"正如以往報導中指出的那樣,土耳其是外債最高的新興國家。僅在2019年,就有1250億美元的債務到期。鑑於土耳其裡拉的慘狀,屆時償還會相當困難。雖然裡拉的幣值還不至於自由落體,但是也稱得上飽受壓力。今年初以來,裡拉已經貶值將近四成,兌美元的貶值幅度還要更大一些。"

"現在,向中國借款的第一步已經走出。土耳其政府已經獲得了中國銀行機構的36億美元貸款許諾,這筆錢可以用來為土耳其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紆困。……此外,土耳其還有意與貿易夥伴用各自的本國貨幣直接交易,避免使用美元與歐元。但是,土耳其的出口貿易主要流向歐洲,向美國的出口額也大於對華出口。"

"為了改善收支平衡,土耳其現在還寄希望於旅遊業。在沒有內戰威脅的前提下,旅遊業倒是可以受益於裡拉的低迷。土耳其的目標是每年吸引100萬中國遊客。2017年,共有24.7萬中國遊客來到土耳其,比2016年增加了50%。"

"但是,土耳其是否真正為來自遠東的遊客做好了准備?這還有待觀察。幾年前,伊斯坦堡承辦歐洲文化之都系列活動時,地方當局甚至沒有能力印刷好文化節目手冊、將其放置到旅遊訊息中心裡去。"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