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林毅夫擔任世行首席經濟師

石濤2008年2月22日

作為國際社會經濟發展援助的重要機構之一,世界銀行將出現歷史上第一位非歐美籍的首席經濟學家,來自中國的林毅夫。這位出生於台灣的中國學者一生經歷充滿傳奇色彩。在台灣服兵役期間游泳渡海前往大陸,此後獲得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賞識,輾轉前往美國經濟學聖地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畢業後回到中國創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並被看作是中國政府經濟事務的重要智囊。這麼一個光環籠罩的中國人,會給世界銀行以及國際發展經濟領域帶來怎樣的改變和衝擊呢?

https://p.dw.com/p/DBgV
林毅夫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2月21日中午11點整,位於柏林市中心的德國經濟研究所門庭冷落。但是,在研究所裡容納200人的演講廳裡,卻坐滿了聽眾。他們中有來自德國各地的經濟學專家,有就讀柏林幾所大學的學生,而在講台上侃侃而談的則是一個濃眉大眼的中國男子,他就是林毅夫,一個讓德國乃至世界經濟界都深感興趣的中國經濟學者,即將上任的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自從世行行長佐利克宣佈對林毅夫的任命之後,這個名字就開始頻繁出現在德國媒體之上。

出生於台灣的林毅夫經歷充滿傳奇色彩。1979年,在金門服兵役的林毅夫據說抱著籃球游過了金門與大陸之間的狹窄海域,抵達剛剛結束了文革的中國內地。多家德國媒體在介紹林毅夫時,都對他這段冒險英雄式的故事津津樂道。將近30年前的陳年舊事還能引起人們這麼大的興趣,只能說明至少在德國大眾媒體上,林毅夫從前還是不為人知的。而現在媒體開始關注這個中國學者,只是因為他將成為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師,而世界銀行則是國際經濟發展援助的最重要機構之一。

歷史上,出任這個職位的人全部來自歐美國家,其中包括前不久負責撰寫全球氣候報告的英國著名學者斯特恩,以及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美國人約瑟夫-施蒂格利茨。從這個角度而言,林毅夫成為世行首席經濟師可謂創造了歷史。有些媒體認為這是中國經濟影響力不斷增強的必然結果,但也有媒體對此不以為然,部分德國媒體就認為,佐利克成功地說服北京政府為世行基金注資,而林毅夫出任首席經濟師就是佐利克投桃報李的結果。

對於外界的各種評價,林毅夫表示:"外界對於我有各種評價,我個人對於這些評價並不特別在意,我只在乎有這個機會,也會努力做好這個工作。對於我個人的話是個很大的榮譽,但也是很大的挑戰,將來和世行的同仁一起努力,達成世行的目標。"

那麼,世行的目標是什麼呢?簡單來說,1944年成立的世界銀行,其主要使命就是戰勝貧困以及提高發展中國家民眾的生活水準。但是,採取怎樣的手段來達成這個看似清晰明確的目標卻是世界經濟界長久以來的爭論焦點。上世紀90年代末期,拉美國家普遍遭遇經濟危機,美國學者約翰-威廉姆森首創了一個名詞--"華盛頓共識",以解決經濟轉軌國家所面臨的困境。

但是,以加強財政紀律,私有化和經濟自由化為主要特徵的"華盛頓共識"卻沒有能在經濟界獲得真正的共識。曾經擔任世行首席經濟師的施蒂格利茨就是"華盛頓共識"最激烈的批判者之一,而在蘇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以及東歐國家實行的"休克療法"也成為該理論實踐失敗的佐證。

在"華盛頓共識"遭到普遍質疑的同時,與其大相徑庭的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卻越來越被看好,甚至有人提出了"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的說法。作為"北京共識"的代表人物之一,林毅夫的意見是:"華盛頓共識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但是它的過程必須按照不同國家的實際狀況。我想,"中國經驗"最主要不是在選擇目標上有所差異,而是怎樣選擇實施過程。我相信,這個過程必須按照每個國家不同的實際狀況來決定。"

雖說是殊途同歸,但畢竟是有所差異,在柏林研討會上,就有德國學者對林毅夫過於重視政府在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中的作用提出質疑。類似的疑問還有很多,而中國經濟學者在國際舞台上的亮相是否能夠獲得西方的認同,林毅夫乃至中國模式是否能贏得更多的掌聲,也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