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在德國水土不服:全球化開始轉向?
2004年11月10日「疲憊的分店、激烈的競爭、雇員間無休止的爭吵」,這就是世界最大零售企業進入德國五年後的現狀。德國明鏡線上本月初以「一團糟的入侵」為題,給德國沃爾瑪的五年成績下了評語。
沃爾瑪進入德國的歷史其實不只五年,危機也從一開始就埋下了。沃爾瑪從最初到現在,市場擴張的主要戰略之一就是採取大舉入侵的方式:併購。1997年沃爾瑪收購21家Wertkauf自助店,1998年收購74家Interspar連鎖超市,1999年在多特蒙德開設首家大型「Supercenter」。
但沃爾瑪在德國的經營始終不成功。這家1962年創立於美國阿肯色、在美國本土就有3000家分店、佔全美市場份額第一的沃爾瑪,全球分店超過4900家、年銷售超過2500億美元。其德國分店也一度達到95家,但2002年就被迫關閉6家分店,但每年仍然要虧損數億美元。現在,德國沃爾瑪剩下的91家店有員工17,000人,明年可能要還裁減到14,000人。因為擴張過快、與工會衝突、還有阿迪Aldi的阻擊,沃爾瑪能否在德國繼續生存下去已經成為德國媒體最近熱炒的焦點話題之一。
企業咨詢和管理專家馬克西莫對明鏡周刊記者說,沃爾瑪當初收購Wertkauf集團和Interpar連鎖店是一個絕大的投資錯誤,有74家連鎖店的Interspar幾乎就是「垃圾」。
在勞工權益問題上,由於沃爾瑪低薪水政策--僅僅一小時8美元,比有工會的其他超市的薪水水準低20-30%,沃爾瑪一直受到本土勞工組織的批評,美國聯邦機構對沃爾瑪雇傭非法勞工的調查也還在繼續。在有著嚴格勞動法的德國,沃爾瑪的境遇更可想而知。
2002年7月,因沃爾瑪拒絕與德國服務業工會集體協議、並拒絕加入德國僱主協會,爆發了一千多名員工參加的罷工。德國員工對沃爾瑪一向引以自豪、用來抵消企業官僚主義的沃爾瑪員工文化並不感冒,寧肯相信集體談判。英國經濟學家周刊今年4月的評論指出,勞工矛盾是沃爾瑪最大的危機之一。
這一危機甚至是沃爾瑪的全球性危機──比如在中國,中國總工會-中華全總上個月把沃爾瑪和麥當勞列入黑名單,要求沃爾瑪建立工會,否則,中華全總威脅要採取法律行動。比進入德國還早一年,沃爾瑪就在深圳建立了第一家分店,並計劃明年底之前在現有40家大型超市的基礎上再開18家。但是,與德國的狀況驚人相似,沃爾瑪的侵略性擴張,不僅未改其抵制工會的惡習,而且去年還虧損4000萬元人民幣。
雖然沃爾瑪總裁斯科特否認了所有對沃爾瑪的指責,但沃爾瑪在德國市場遇到的激烈競爭卻是實實在在。沃爾瑪的市場法寶──通過「總是最低價」 的「heavy dumping」戰略,取得的銷售要佔全球總銷售的65%和利潤的87%,沃爾瑪也以此無情擠跨競爭對手,這一通常在其他市場都能奏效的「進攻性傾銷戰略」在德國卻行不通。而且,對沃爾瑪構成最大威脅的不是擁有Real、Metro等大型超市和考夫豪夫老百貨的德國最大零售企業麥德龍,卻是創立於1913年的老牌家庭企業、廉價小型超市連鎖店Aldi-阿迪。
相比沃爾瑪的15萬種貨品,阿迪的貨架上只賣區區700種商品,全是「少得不能再少的生活必需品」,比如衞生紙只有兩種牌子。南北兩家阿迪中,北方阿迪甚至在幾年前還沒有普及雷射價格掃描系統,全靠售貨員強記所有貨品的價格--他們的薪水當然也足以讓德國零售業同行豔羨,僅僅700種貨品也大大降低了阿迪的物流成本,並讓阿迪與供貨商就品質控制和價格談判時處於絕對優勢。
最關鍵的,相對以折扣促銷著名的沃爾瑪,阿迪貨品的定價卻比沃爾瑪還低,在「節約社會」的德國當然大受歡迎。她的顧客並不全是窮人──儘管近五分之一的德國人月均收入只有375歐──在巴德洪堡這樣的法蘭克福富人區同樣也有阿迪,在阿迪的停車場上能看到從寶馬到保時捷各種豪華車。
科隆著名企業咨詢公司MPEG的市場分析專家彼得森說,「其實阿迪的目標市場與沃爾瑪相同,做的一樣,但卻更早。」 從1976年起,阿迪在北美市場的擴張同樣成功,去年銷售總額48億美元,並計劃每年擴張40家,2010年前達到1000家分店的目標。美國商業周刊今年4月甚至不無嫉妒的預測,代表歐洲傳統資本主義風格的阿迪可能成為新的沃爾瑪。全球化的風向正在發生變化。
(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