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回歸」的不只是政權,還有殖民體系

2022年7月3日

有評論指出,當中國政府跟香港官僚努力洗脫香港過去的殖民史,生產出諸多「去殖」的論述時,反倒此地無銀地顯現了殖民性如何根深蒂固地深植在香港。

https://p.dw.com/p/4DaDw
Hongkong | 25. Jahrestag der Rückgabe an China
香港主權移交25周年紀念活動圖片來源: Paul Yeung/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加坡"端傳媒"發表文章《主權移交25年:一場此地無銀的"去殖",從未真正解殖的香港》,作者荒原狼認為,二十世紀極為豐富的解殖文獻則告訴我們,殖民與解殖從來不是止於國旗與最高長官之所屬,而是深植到整個經濟社會的體制之中,宰制著體制內的每個個體,使其無法擺脫殖民所帶來的階級壓迫與不平等,即使那些政策早已不再以殖民之名而為。

作者詳細討論了教育自主、食物自主和規劃自主之後認為,當中國政府跟香港官僚努力洗脫香港過去的殖民史,生產出諸多"去殖"的論述時,反倒此地無銀地顯現了殖民性如何根深蒂固地深植在香港。即使政體或者殖民狀況有所不同,但殖民的體制和權力關係在回歸後被承繼過來,成就了新的精英管治階層。當香港每三年被論述邊緣化一次,永遠需要中港融合來"打救",需要融入北大人的發展大計中,結果令城市規劃和社經政策繼續被宰制,同時當中的壓迫剝削並沒有根本性的改變,殖民性仍然深深印烙在香港社經秩序之中,自治與自由仍是遙遙無期。

文章說,如果今天要再談殖民,真的不應分神去關注殖民地是否負面這些歷史沙石的問題,畢竟殖民體制不需要正名才能實行,權力關係也是通過各種知識生產和機制系統,施展到不同的群體之上。回到殖民性的反思,才是真正踏上解殖之路的重要一步。

香港國安法不是港人視角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回歸25周年,東方明珠風華不再》,作者孔令信認為,2022年的七一沒有港人大遊行,因為《港區國安法》已經取消了港人民主自由的權利。作者引述"亞洲主教團協會"主席的緬甸薄茂恩(Charles Maung Bo)樞機主教的話說,香港曾經是亞洲最自由、開放城市,如今已變成一個警察國家,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學術自由都被剝奪,宗教信仰自由也有備受威脅跡象;最近香港的親北京媒體不斷對教會進行文宣攻擊,導致宗教領袖必須更多自我審查。看到一座城市從昔日的自由燈塔,如此激進快速地走上一條黑暗、受壓迫的道路,令人心碎;看到中國政府如此明目張膽違背在國際條約中對香港作出的承諾,令人震驚。

文章認為,一部中國人大快速、強硬地完成立法的港區國安法,完全用的是北京觀點而不是港人角度來處理香港事務與人權。這不就是一國一制最具體的寫照?至於在英屬時代的民主與自由,固然充滿了英式殖民氛圍,然而,自由與開放成就香港在世界經濟上的"東方之珠"地位,但是如今的香港呢?一部《港區國安法》早就凌駕於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之上,少了自由與民主,香港已和內地三線城市沒有兩樣了。

香港司法的社會改造正在進行

台灣媒體"報導者"發表文章《國安法兩年後的香港:司法鐵幕的"社會活體改造術"》,作者陳清指出,中國709大抓捕斬除數代維權律師,至今餘波未了。同類事件尚未在香港發生,但法律界面對的壓力和陰影可謂路人皆見。即便兩大律師團體都在內部選舉中選擇"重返專業"、"不講政治";甚至在最近的終審法院海外非常任法官辭職事件中,主動為政府、為香港的"司法獨立"辯護──每個人都要接受國家的檢閱和處置。

文章說,與此同時,政府"改革"法律援助體系,聲稱是避免有人"濫用"體系,將公帑支出法律援助金集中在少數的律師身上。而有關"改革",讓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不得在接受政府援助下自選律師,也限制律師和大律師每年可以透過法律援助接收的司法覆核案件數目。

作者認為,律師離港、承壓、接受法律援助的刑事被告人選擇心儀律師的權利受限,預計將迫使更多被告選擇自辯,在沒有法律專業的協助和保護下面對檢控和庭審。這對於一般被告的合法權益而言,難言是有保障的結局。但沒有接受過法律訓練和法庭程序消磨的被告,亦可能為一板一眼的走過堂帶來不一樣的變化。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