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現代化如何改變了中國文化

德國之聲中文網 瀟陽編譯2005年10月31日

家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中心的地位,它對個人來說比社會和國家更重要。「新蘇黎世報」駐中國記者向德語讀者介紹了他所看到的現代化轉型給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和人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衝擊。

https://p.dw.com/p/7OFR
新上海的十字街頭:難以尋找傳統的影子圖片來源: dpa

今年57歲的烏爾斯.紹特裡(Urs Schoettli)自2002起任瑞士「新蘇黎世報」駐中國記者。他在中國的城市中不僅看到了是翻天覆地的外在變化,則觀察到了以加速度進行的現代化過程當中,中國人的觀念變化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富裕和城市化帶來了中國人價值觀念的改變,尤其是在大城市,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家庭正在被動搖。

紹特裡注意到,中國的城市都熱衷於建高樓大廈,不但寫字樓和飯店「欲與天公試比高」,住宅樓也二三十層不在話下。城市居民居住結構的改變也直接影響到了人際關係的改變:計劃生育政策已經使得中國的家庭變小,傳統大院式住宅的消失和封閉的高樓住宅使得中國的城市家庭以不可逆轉的方式趨向孤立的小單元化。

在中國,大概沒什麼人還留戀老式的、常常是三代同堂、擁擠混亂和缺乏個人空間的大雜院生活,特別是新興的中產階層更是野心勃勃地向前看而不是懷舊。但是,越來越個人化的「現代化」生活方式對老年人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很多人退休以後生活就完全靠自己了。與此相應,中國的報刊早就在討論老人家庭的「空巢」問題。中國的官方統計顯示,城市中26%的老年人生活在同代家庭,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大城市中這種家庭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一。同樣值得擔憂的是,城市中每八個老年人中就有一人是獨自生活。

斷了的香火

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齡化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養老社會問題。在傳統的中國大家庭,照顧老人的責任是由家庭中的下一代來承擔的。大家庭結構解體後,養老的功能被轉移到了社會。按照中國官方的估算,到2030年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將高達4億。對於中產階層新富們來說,購買人壽保險和有計劃地儲蓄是養老的主要手段,這也是中國的人壽保險市場的潛力很被看好的原因。

但是,老年人面臨的不僅僅是個錢的問題,而還有孤獨的問題。年輕人的生活流動性使得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家庭越來越多,很多家庭都是在節假日(主要是春節)才兩代團聚。現在,中國的社會學者們已經在談論與「空巢問題」相對應的「荒墓問題」。中國人把傳宗接代又稱為傳接香火,為先人掃墓上香的祭祖活動傳統上是由一家之中的長子來主持,一家沒有了男性後代,就等於是斷了香火。

紹特裡把中國的墓地與西方的墓地進行了對比,認為與西方的墓地往往是有時間限制的「租用制」不同,中國的墓地一般都是不限時使用,真的可以說是死者長眠的地方。如果一個家庭斷了男性後代,就意味著不再有後人掃墓,墓地就成了雜草叢生的荒冢。對於傳統上的中國人來說,這該是多麼淒涼的一幅景象。

攀升的離婚率和自我中心的一代

目前,中國的離婚率已經超過日本和韓國,而北京的離婚率又是全國最高。2004年,中國有160萬夫婦離婚,與上一年相比增長了21%。

中國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今天的青年一代是自我中心的一代,一方面這是因為他們是獨生子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與父輩相比有了更多選擇。中國有社會學家認為,年輕一代自我中心化的一個標誌便是人們結婚的年齡越來越晚,有很多人幹脆就選擇了不結婚。目前,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平均結婚年齡已經推遲到25歲。

在那些選擇結婚的年輕人當中,又有很多人選擇了不要孩子。「單身貴族」是一個時髦的詞,它形象地說明了很多城市年輕人的生活取向——趁年輕有時間有經濟有錢時多多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