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業園:有助經濟增長減排二氧化碳
2011年5月31日印度的環境部長拉梅什(Jairam Ramesh)經常強調,該國在迅速發展成為工業國家的同時,要採取低碳增長戰略,尤其造紙、水泥、電力、化肥以及紡織等能源密集型企業應該如此。許多這樣的工廠都落戶在國家設立的工業園區內,污染空氣和水,還常常污染土壤。
避免大面積發生工業污染的途徑之一是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所謂工業園,是由眾多企業構成的綜合工業設施。園內企業可以相互合作、共享資源、提高效率──從土地利用、材料,到交通運輸乃至能源和技術訣竅等方面。
對綠色能源的利用也是工業園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思路是:企業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可持續性發展作貢獻。
印度生態工業園尚有不足之處
「德國國際合作公司」(GIZ)正在印度南部的安得拉邦參與這種工業園的建設。
然而,要說服工業園經營商和園內的企業為此投資則是一大挑戰。「德國國際合作公司」可持續工業發展專家拉古•巴布(N. Raghu Babu)說:「問題不僅僅在於缺乏基礎設施和環境問題的意識,還在於印度所有的企業,包括工業園內的企業都各自為政,沒有共同利用資源的意識。」
「生態工業園比以往任何時間都重要」
讓企業相互合作、分享資源和技術訣竅是全世界發展生態工業園的基本理念。這一理念的不同形式在發展中國家日益得到應用。儘管如此,大多數生態工業園區仍然在歐洲和北美。
雷•科特(Ray Coté)是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達爾豪斯大學的退休教授,他九十年代初就開始從事生態工業園的研究。在他看來,美國東北部馬薩諸塞州德文斯的工業園就是一個極好的案例。
當地政府把一個廢棄的軍營改建成生態工業園,重新激活了當地經濟發展。他們鼓勵園區內的企業對副產品和廢料加以利用,並共同承擔運輸和培訓費用。
科特說:在德國有許多化工企業把他們的工廠建成了有效利用能源的工業園。譬如在法蘭克福的赫希斯特工業區。這裡的化工和製藥公司在物流和垃圾清理方面共同合作。
科特還指出:「這樣的工業園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我們必須找出一條在生態承受限度之內發展工業的途徑,以補償在利用自然資源時破壞的生態系統。」其中一個辦法就是對投入的原材料進行循環利用。
零廢料模式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附近的凱隆堡生態工業園,長期以來正是這樣做的。該工業園建於1961年,現在已有30家企業在此落戶,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生態工業園。
在這裡,一家企業的廢料,變成了另一家企業的原料。譬如,電站的蒸汽被製藥廠利用;余熱則為當地的住宅供暖。電站的另一副產品──石膏,則由一家企業加工成建築用的石膏板。而藥廠的副產品發酵膏,則被當地的一個農莊用作豬飼料。
凱隆堡生態工業園項目的技術顧問貝恩特•傑斯培爾森(Berndt Jespersen)說:「這樣一來,企業各取所需,原料得到循環利用,整個生產過程變得潔淨多了。」
發展與環保並行
對於生態工業園區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向綠色企業發展的好機會。但是,落戶生態工業園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夠改善企業的經濟效益。
呂坷•施密特(Lykke Schmidt)是丹麥製藥巨頭諾和諾德公司的國際事務經理,該公司的胰島素生產廠落戶於凱隆堡生態工業園。施密特說:公司因為生態工業園現有的資源,而不需要自己生產蒸汽,「生產成本得以大幅度減少」。
她還說,公司設在凱隆堡生態工業園的工廠還引起了國外企業的興趣,尤其是中國。因為工業園為企業「如何在發展的同時,把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提供了示範」。這對發展中國家尤其重要。
提高能源效率是善於經營的表現
拉古•巴布對此看法相同,並提到自己在印度安得拉邦生態工業園為14家企業舉辦的一次培訓項目。這次培訓得以說服企業共同投資興建一個垃圾處理裝置。
而說服企業的原因,是他為學員們算了一筆帳:如果企業通過改變管道和空調隔熱差的狀況來節約能源,那麼,在八個月之內就可以節約開支2500萬盧比(約合39萬歐元)。
拉古•巴布說:「提高能源效率,實際上是善於經營的表現。長遠來看,相應的投資更加節約成本。同時,環境和氣候也能從中受益。」
作者:Sonia Phalnikar
責編: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