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理銀危險重重-怎麼辦
2005年10月20日Online Banking,簡單地說就是:通過申請,銀行給你開通了這項網上服務後,你進入該銀行的網站,憑所謂的PIN(Persoenliche Identifikationsnummer:個人身份辨認密碼)進入該帳戶,查看自己帳戶的情況。在需要匯款時,填寫完自己和收款人的帳戶情況和匯款數額、匯款目的後,發出前再輸入一個銀行給的TAN(Transaktionsnummer:轉帳密碼),就把款匯了出去。Online Banking中文似乎也沒有一個正規說法,有譯成「網上理財服務」的,這「服務」二字,總覺得把這個詞搞片面了,即只從銀行的角度出發,沒有考慮互動的意義。或許可以意譯成「網上理銀」,或略帶些幽默,局部音譯成為「網上搬金」。
網上理銀在德國越來越受到銀行客戶的喜愛:畢竟足不出戶便可應付天下「銀」事。據德國銀行聯邦協會調查,10個德國銀行客戶中今日已有4個通過網上理銀來處理帳號事務。
然而,網上理銀也引起了犯罪分子們越來越大的興趣。德國之聲已經多次報導過一個叫「Phishing」的新概念。這個詞是個英語人造詞,即把password(密碼)和fishing(捕魚)兩個詞湊在一起。這個詞似乎更是沒有中文譯名的了,在此就暫音譯成「飛薪」吧。
「飛薪」是怎麼回事呢?德國計算機雜誌c』t的編輯於爾根.施密特對德國之聲記者解釋道:網上理銀的客戶收到一封他的銀行發來的伊妹兒,要求他進入一個網頁,對他的個人數據進行某些必要的修改。這個網頁是犯罪分子偽造的。到了那裡,網頁要求銀行客戶輸入一個PIN和一個TAN,有時要求輸入好幾個TAN。有了這些個PIN和TAN,犯罪分子就可以到這家銀行去調取金錢了。
據稱,這些「飛薪」伊妹兒一大半是從中國發出的。剛開始時,這些伊妹兒還很嫩,文字錯誤百出,德語很臭,一看上去就像是個騙局。然而現在這些電子郵件越來越專業化了,經常看不出是假的。
但是真正上當的人至今並不多。德國銀行聯邦協會的凱爾斯汀.阿爾騰多夫認為,銀行客戶完全可以保護自己,方法是:根本就不要理睬這一類的伊妹兒。銀行根本就不可能發這類伊妹兒給客戶的。
於爾根.施密特的建議是:原則上根本就不要相信伊妹兒,不管她看上去多麼象真的。也不要打開任何寄來的附件。要上自己所在的銀行,就上這個銀行本身的網站。
原因是:網上犯罪分子們越來越狡猾,他們可以通過你打開的某個附件,把特洛伊木馬病毒程序安裝到你的機器裡去。特洛伊木馬潛伏在你的電腦裡,你下一次上你的銀行的網站,輸入PIN和TAN時,特洛伊就把它們同時給記錄了下來,在此時中斷你的上銀行網過程,而把這些密碼發給犯罪分子。
在波羅的海國家,最近甚至發生了這麼一件事:駭客在銀行客戶的網上理銀過程中直接實施了「接管」,由他來「代理」匯款。專家們稱這種行為為「man in the middle attack」(居間攻擊)。目前,如果發生這種高手犯罪情況,還沒有有效的保護辦法。
德國郵政銀行是最早受到這種「飛薪」模仿攻擊的歐洲銀行之一。現在,郵政銀行已經採取了一個措施,即用所謂的iTAN取代TAN。到現在為止,銀行網上客戶總是從銀行那兒得到一張TAN密碼表,上面比如有100個TAN。客戶可以任選一個來匯一筆款。而iTAN情況下,客戶從銀行得到的是一個編了號的TAN表,每次匯款時,電腦上會要求填寫第幾個號。比如要求:請填寫第39個號,你就輸入序列號39下的密碼。
到目前為止,上「飛薪」之當的銀行客戶還很少。而且,發生了這類事情後,銀行一般都補償了客戶的損失(儘管並非銀行的責任)。阿爾騰多夫女士建議道:萬一你沒有把握,或者懷疑網上發生了什麼事,你就故意連續三次給錯密碼(TAN),這樣,你的帳號就自動被封了,任何人都進不去。
網上理銀似乎總是給人一定的不安全感是嗎?從這一點看,在人人腦子轉得飛快的中國,網上理銀好像很難發展起來。其實,只要措施得當,事情不見得就那樣可怕。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