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美國之怕有了一個新名字-梅克爾

Pohl Ines Kommentarbild App
Ines Pohl
2016年8月17日

川普称希拉蕊‧克林頓是美國的安吉拉‧梅克爾。德國之聲評論員Ines Pohl指出,這一攻擊相當奏效,原因是,這位德國女總理適合用作美國人害怕外來化、害怕走向衰敗的投射面。

https://p.dw.com/p/1JjYc
Hillary Clinton und Angela Merkel 2009
梅克爾和希拉蕊‧克林頓在柏林會晤(2009年)圖片來源: imago/Jens Schicke

(德國之聲中文網)曾幾何時,這世界還正常。聖誕節前後,人們還對聯邦德國的這位女總理充滿敬意、贊賞有加。-安吉拉‧梅克爾的頭像頻頻出現在美國報刊頭版,被頌揚為理性之聲、經濟繁榮的化身、德國人的母親、整個大洲穩定與安全的保障。在美國,梅克爾與敘利亞難民的自拍照被視為是一個充滿愛心的新德國的象徵。

英雄形象趨黯

豈料,此後發生了科隆除夕夜大規模性侵事件。曾廣受歡呼的"歡迎文化"一變而為令人驚恐的難民危機。隨著國內、歐盟內問題日增,梅克爾的英雄形象開始黯淡。在許多美國人看來,從"我們能行"這一豪言壯語中最終只剩下"我們害怕"。

隨著新年的到來,美國也開始了選戰;而隨著川普令人驚詫莫名的節節上升,偏見和種族主義也得以大行其道。

終於有了一位政客,可以提供普通人能明白的解釋。這位政客知道,一個原本妙曼無比的美國可以會落入如此無序的狀態;終於有了一位政客,他不在意所謂的"政治正確",直截了當點明問題所在,並提供明快解決辦法:造成美國經濟難題的首要原因是墨西哥人和中國人;穆斯林則需對遍及全球的戰爭和恐怖主義負責。

DW Mitarbeiterin Ines Pohl
本文作者圖片來源: DW

推文攻擊

川普极擅長捕捉選民情緒並在政治上加以利用,因此,何時開始借用德國和歐洲民眾情緒大變,用於自己的選戰,不過是早晚問題。川普连連推文攻擊,指控這位德國女總理及其難民政策要對巴黎恐襲事件負責。在德國境內發生的任何一次有穆斯林參與的襲擊和謀殺行為,都成為他的排斥、封閉政策的"最佳論據"。

當下,情勢對川普殊為不利。共和黨提名大會以後,他的地位無時無刻不在動搖。希拉蕊‧克林頓的民調支持率持續上升,而他則失去黨內要員的支持,他的競選團隊內甚至爆發惡斗。

川普的競選戰略從一開始就訴諸選民的不安全感而非奠基於政治方案。他的算計既赤裸裸,亦極有效:民眾中害怕情緒越大,對尋求一位能以鐵腕解決問題的強人的願望便越強烈。梅克爾目前所處的兩難境地對他而言來得正是時候。於是,他再度使出大師手法,打出他唯一的王牌-民眾的害怕情緒,將競爭對手希拉蕊‧克林頓直稱為"美國的安吉拉‧梅克爾"。

要硬漢,不要弱女

在很多美國人眼裡,梅克爾如今已是失望之象徵。他們指出,人們曾相信,她能行,但現在,梅克爾似乎因缺乏當機立斷的能力而失敗;在他們看來,人們曾長期信任這位女性,但最終,她未能拿出捍衛本國不受"外人"侵犯而應有的強硬;在他們眼裡,這位女性最後將恐怖主義引入了本國。

"911"發生15年後,對恐襲的害怕情緒依然是川普最重要的政治武器。將克林頓與梅克爾作比較之所以聰明,是因為,把這兩名女性相提並論極易成功,而且易於讓人們想到,川普全然不同。按照他的解釋,他就是能使美國免遭一名女性易犯錯誤的那位硬漢。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