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黎以衝突升級,美國隔岸觀火

彼德•菲利普2006年7月20日

以色列已經向黎巴嫩發動了整整一周的猛烈空襲,現在,該輪到美國海軍上場了。不過,與1957年以及1982年的情形不同,美軍的使命並非為了重建「雪松之國」的秩序與和平,而只是幫助疏散當地的美國公民。事實昭然若揭,美國總統布希並不打算採取緊急行動,盡力化解這場黎以爭戰。美國國務卿幾天之後才能動身前往中東,而華盛頓內部消息稱,觀望時間還將持續一周之久。為此,德國之聲資深記者彼德•菲利普發來評論文章。

https://p.dw.com/p/8pf3
時間便是生命圖片來源: AP

究竟還要等待多少個這樣的一周?數百名平民死於非命,幾十萬難民無處藏身,黎巴嫩價值上十億的基礎設施被毀於一旦,卻依然有人坐視不管,無動於衷。美國總統無疑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他似乎已經得到耶路撒冷的暗中授意,還需要一周的時間來徹底、持續性地削弱真主黨。白宮為此頷首默許——不管付出多高的代價。

目前的情況是,即使黎以迅速實現停火,實質性問題依然不能得到解決:真主黨在南黎巴嫩的勢力不減,貝魯特無法派駐軍隊,下一輪邊界衝突遲早還會爆發。終點重新又會回到起點。

一周之後,局勢又會發生何種變化?難道真主黨就會被打倒了嗎?華盛頓當然不能妄下斷言。因為即使是在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政界和軍方的預測也在「幾天」和「數月」之間搖擺不定。然而,每一天,每一小時,都會有新的生命淪為戰爭的犧牲品,不幸正在繼續蔓延。黎巴嫩的新秩序要建築在無辜百姓的痛苦之上,這樣的邏輯豈不荒唐而又蔑視人性?

黎巴嫩歷史可謂多災多難,多數時候是黎巴嫩人自己書寫了黑色一章。但這個國家也不斷淪為外國強權手中的棋子。兩種因素在此次黎以爭戰中兼而有之。因為真主黨既是黎巴嫩自己的政黨,同時也是敘利亞和伊朗伸長了的臂膀。而以色列——至少是目前——大可在美國的全力庇護下有恃無恐。歐洲及聯合國發出的急切的停戰呼籲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所有的努力注定是白費——只要華盛頓不放棄其「靜觀其變」的態度。布希總統似乎並不在乎這種外交立場會令他四面樹敵,而美國對於它所一向心儀神往的「違和力量」或者「國際憲兵」的角色也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唯一確定無疑的是,布希再一次證明,他總是傾向於做出不得人心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