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三年流失數千醫護 中外招聘可有對症下藥?

Phoebe Kong
2023年4月5日

在移民潮引發的醫護人手荒下,香港公立醫院本月迎來首批中國大灣區醫護人員,標誌著新常態的開始。為瞭解決持續的人才外流問題,港府當局放眼內地和海外招攬新血,並為此修例放寬註冊制度。

https://p.dw.com/p/4Pine
香港護士薪資高英國一倍,但醫護對病人比例同樣多起碼一倍
香港護士薪資高英國一倍,但醫護對病人比例同樣多起碼一倍圖片來源: Liau Chung-ren/ZUMA Wire/imago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香港公立醫院行醫近二十年的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前會長馬仲儀移居英國約一年半,現於當地公立醫院任職老人科顧問醫生。閒時,她會與年資相若的香港醫生相聚--他們都是近年離職潮中的過千名醫生之一,是香港醫療系統的骨幹份子。馬仲儀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說:「人數比想像中還多,在這裡慢慢形成了一個群體。」

馬仲儀當初在香港遠距求職,她認為過程不太困難,結果成功找到同級的英國公立醫院職位。她也認識不少同行為了子女教育決心「裸辭」移民,據她觀察:「首批移民的公立醫生多數是年資深或有家室,但近期開始見到更多年輕同事,有些即使未在港考取專科資格,仍寧願選擇移英重新受訓。」

香港的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由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管轄。根據港府最新的統計數字,在近三年來總共流失了1247名專科全職醫生,八成半皆以非退休理由離職,不少屬於中層和資深醫生。

其中在2020/21年度,有250多名公立醫生離職;國安法在2020年中實施,緊接的2021/22年度流失人數翻倍,達到509人,官方數據還未計及實習醫生和牙醫。截至今年一月底,公立醫生在過去一年流失7.2%,護士流失率則高達11.2%,光是去年就有2782人離職,情況更為嚴峻。有公立醫院的部分專科,更錄得超過100%醫生流失率。

 

憂施政方針影響專業認證

馬仲儀在2021年10月辭職離港,與身邊許多做了相同決定的醫生一樣,她說:「社會環境是走的首要原因,還有醫管局這幾年的變化、政府制度一下子改變,導致對制度的信任度低了,而且在醫管局的工作不太令人留戀。」

2019年反修例運動起以至新冠疫情爆發後,香港前線醫護人員屢屢因提出與政府立場相左的意見,例如處理示威傷者的做法、要求向內地封關等,而成為親中輿論的狙擊對象。當時是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的馬仲儀認為,在醫護人員成為政治爭議壓力點時,管理層沒有從員工角度去處理事件,是令同事產生離心的遠因。在疫情期間,當局推行醫療服務和強制員工接種疫苗等政策時,也沒有好好照顧員工的不滿和焦慮。

不過,令她和不少醫護寧願減薪也要離港的原因是政治大氣候。她認為:「現在所有政策都是政府說了算,譬如沒香港註冊資格的醫生護士說來就來,公共防疫政策如是, 器官移植捐贈政策如是。基本上不需要社會討論,社會上也沒人敢討論。」

她稱整體施政風格轉變為前線醫護帶來直接的憂慮:「本來香港醫生的培訓和制度與歐美近似,對於專業資格有嚴格把關,但隨著香港跟中國內地融合,外界會否重新審視你的資格?」她認為留港從醫的考慮因素已不止於薪酬待遇,還牽涉更長遠的問題。「整體香港醫生的專業認證、醫院質素,甚至長遠上香港受訓醫生受世界認可的程度,當然都會有影響。」

香港外資專才撤離潮:什麼令他們非走不可?

 

引進內地醫護 赴外國招聘

為了紓緩迫在眉捷的人手危機,當局多管齊下「開源節流」。醫管局高層罕有地親赴外國,延攬外地的香港醫科生和年輕醫生回流。第一站是英國,他們4月1至2日在倫敦舉辦招騁會,據報有過百人參與。當局以香港相對高薪和低稅率作為招徠,並指醫生取得專科資格後,最快5年可升任副顧問醫生。有正在英國公立醫院工作的香港醫生認為條件吸引,表明對回流感興趣,但也有人憂慮工作壓力倍增。

在接受港媒訪問時,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表示「展示了最大的誠意,希望他們認真考慮」。他又說不擔心海外醫護的適應問題:「相信他們回港後很快便適應到,因為他們都熟悉香港文化,我們的工作模式、語言和治療方案都與英國相似。」同場還有東南亞國家等外藉人士參與,雖然他們不諳廣東話,當局同樣表示歡迎,稍後他們計劃到澳洲等地進行招聘。

港府同時也放眼中國內地,在4月引入首批大灣區醫護人員進駐公立醫院,包括9名專科醫生和70名護士。由於香港現行法例規定,護士必須向港府註冊才能執業,因此這些大灣區護士以「交流」名義來港工作,為期一年,並獲豁免考執業試。港府早前已經修例放寬門檻,容許海外醫生來港執業五年後,便可免考試正式在港註冊;現正建議把類似模式套用於海外護士,令更多外地醫護來港填補缺口。

在挽留人手方面,醫管局推出員工低息置業貸款計劃、提供額外津貼、延聘退休的醫護人員等,認為反應理想。另外當局亦考慮以行政手段,強制牙科畢業生在公營醫療系統任職三年,方可私人執業,但業界對此做法抱有質疑態度。

 

高薪無法買來的工作文化?

同樣移英一年多的前「醫管局員工陣線」副主席羅卓堯,現在於倫敦公立醫院任職外科護士。他認為香港的薪資福利確實較英國優厚,也是最大賣點,但從他在英國工作的經驗來看,當地出身的醫護人員未必能接受香港的長工時和高壓環境。他向德國之聲表示:「香港公立醫院期望初入職的護士馬上上手,但在英國仍然會容讓你慢慢適應學習,在香港工作一年的強度可能相等於在英國三年。」

香港稅率低,公營機構員工的薪資普遍高於其他地區,因此不少移民後任職公立醫院的醫護須減薪。據業內人士所述,稅後實質收入平均約比香港少三分一。香港公營醫療系統長年受人手緊張問題困擾,醫護人員工時長和工作量龐大。

羅卓堯指香港護士薪資高英國一倍,但醫護對病人比例同樣多起碼一倍。他和馬仲儀都認為,兩地醫療系統的最大差異是工作和管理文化。馬仲儀說:「在香港,我們對管理和政策沒什麼話語權,管理層不開放、不透明,與員工的溝通很多時流於形式,員工聲音不受尊重反映了機構的價值觀。」她現時在英參與管理、投訴處理和培訓工作,她認為儘管英國公營醫療系統有流弊,但員工的持份大不同。「舉例說醫生決定門診的看症速度時,都必須顧及病人、護士甚至文員的意見。遇到不合理待遇大家會發聲,上級無法迫你。雖然仍很忙很辛苦,但不至於像香港般不合理。」

港府以各種手段補充空缺,令公營醫護總數沒有大幅下跌,但有意見擔心整體資歷下降和青黃不接會影響醫療質素。「你要解決問題癥結,讓大家不要離開香港或公營系統,要去面對人手流失的根本原因。」馬仲儀說在短期內看不到回流的可能性:「大部分走的人都是因為大環境轉變,如果社會環境不變,你想像不到回港生活的可能,更遑論回港行醫了。」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