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接待巴希尔是好事不是坏事?
2011年6月30日6月2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与苏丹总统巴希尔共叙中苏两国的传统友谊。较早前,欧洲的外交官们已经尝试在巴希尔访华之前告诉他们的中国同事,以国宾规格接待这位受通缉的总统会损害北京的国际声誉。但中国与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一样,并不承认海牙国际刑事法庭的合法性。关于中国与苏丹的关系以及中国和欧盟的对非洲的政策,德国之声记者对有关专家进行了采访。
"中国接待巴希尔是好事不是坏事"?
来自英国发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的研究员谷静告诉记者,中国为苏丹提供了与国际社会沟通的渠道。"我觉得不论是对中国而言,还是对西方国家而言,一种遏制的办法,一种完全不接触的办法是不可行的。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如果中国能在苏丹问题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能起一些积极的作用,无论是对西方国家来说,还是对中国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一件坏事。"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展援助委员会(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成员梅-布里特·施图鲍姆(May-Britt U. Stumbaum)则表示:"在欧洲,普世人权是最高准则。因此我们在进行发展援助时会附加干涉性条件。但中国奉行主权至上,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我认为这是欧洲与中国争论的焦点。"
中国在非洲的需求不仅是能源
谷静向记者介绍,中国对非洲的需求不仅仅是能源,而是全方位的。她说:"截止到2008年,中国的足迹遍布整个非洲。中国的投资涵盖了非洲50多个国家,不光是国有企业,也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和零售商人。中国在非洲是一个多方面的利益组合,能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据联合国的一项研究,在中国对非洲的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占很大比例。"但同时她也承认,因为监管不利,中国投资也给当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最近,有一些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引起当地人反感,比如在赞比亚。所以在将来,中国在非洲不仅仅要注意和政府的关系,更要注意和当地民众的关系。"
中国和欧洲的非洲政策重点不一
来自德国《当代中国事务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Current Affairs)的卡尔斯滕·吉泽(Carsten Giese)认为,中国的非洲战略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其与日俱增的能源需求,而更是出于政治考量。"我们如果把眼光放宽一些,我们会发现中国在非洲的援助主要对象不仅仅包括能源储备丰富的国家,也包括能源储备匮乏的国家。中国的非洲政策主要还是受到政治利益的驱动。"相比之下,冷战后欧洲对非洲的援助政策则更多地与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德国发展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的研究员克里斯蒂娜·哈肯纳什(Chrisitine Hackenasch)告诉记者:"冷战中,我们主要援助属于西方阵营中的非洲国家。但冷战后,对非洲的援助政策则更倾向于与经济利益捆绑在一起。"
作者:李立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