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美非洲政策比较

2007年5月5日

非洲萨哈拉以南蕴藏大量的石油资源。中国为了保障能源供应,加大了在非洲的投入,成了美国的竞争对手。就此,德国与国际政策月刊写道:

https://p.dw.com/p/ANjZ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苏丹图像来源: AP

“美国关注的是几内亚湾中含硫量低、不黏稠的原油,美国炼油厂正是按这样的质量配备设备的。今天,美国67%的石油需求依靠进口。为了保障供应安全,美国加大国外投资,以维系自己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主宰地位。


“美国控制世界石油资源还有另一个目的:由于原油以美元计价,油价上升,对美元的需求也随之增大。为了保障石油进口,许多国家储存美元。所以,对于美国来说,控制石油资源对保证美元在世界货币中保持主导地位具有重大意义。为了这一目的,美国的投资附加了政治和经济条件。


“迄今为止,产油国的赢利本来就偏小。如果这一地区的国家长久不能受益,它们就会越来越摆脱美国的附加条件,转向美国的竞争对手。所以美国国家能源小组主张对拒绝实行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国家实行制裁。美国试图以此配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对几内亚湾的石油国家施加巨大的军事和经济压力,扩大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


与美国相反,中国的模式是投资富油国家的教育、基础设施和医疗,促使这些国家摆脱受美国主宰的地位。德国与国际政策月刊以为,中国的这些做法并非没有私利:

“中国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所以石油需求量在1995年至2005年期间每年递增7.5%。按照能源安全的策略,中国日益把目标转向不同的产油国。中国在非洲的投入已有五十多年,安哥拉和苏丹是中国的主要石油供应国,所以北京对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激烈冲突采取十分保留的态度。

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出现较晚,原油市场已被西方石油公司瓜分完毕,所以中国的公司主要在风险极大、很不可靠或西方国家因政治分歧而放弃的非洲国家投资。中国拥有一万三千亿美元的巨大外汇储备,其国有企业收购时的报价往往高出一般水平。

早在1996年,江泽民就强调要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开展合作。他的接班人胡锦涛2006年11月进一步说,要在平等和信任以及经济双赢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建立政治关系。此外,与传统外援国不同,中国在非洲以转型国家的面貌出现。由于中国出口廉价工业品和消费品,所以中国与非洲的贸易结算相对平衡,这也有别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