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失业不失志谈何容易,症侯群多为德西男性

德国之声中文网编辑部2005年3月16日

在德国还有什么问题比降低高失业率更当务之急,能让朝野党派人士聚会柏林共商改革大计?不过,对于众多失业者来说,人生危机早已降临,指望政府不如依靠自己。有趣的是,霉运当前,有人颓废有人逍遥,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一样遭遇两种心境呢?

https://p.dw.com/p/6NVA
工作在哪里?在劳动局寻找工作的失业人员图像来源: AP

个人应对人生挫折的能力的确存在着很大差异。一蹶不振、信心尽失,还是泰然处之、从容面对?许多科研工作者在探讨这一现象之后做出了一个所谓“坚强度效应”的假说。也就是说,那些曾经在人生早期接受过困苦磨练的个人,也将心平气和地应对失业打击。其中,细分德国失业大军,又有男女、东西之别。

专家对德国失业人口的健康状况做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前西德地区的男性失业者尤其情绪低靡。这一结果在不来梅社会学者波尔曼女士自己看来也是始料未及的。她以“失业与健康-东西男女比较”为题做了一份社会调查,并且曾经想当然地认为,德东地区失业率是德西地区的两倍,那里居民的身心健康情况理应比不上西部。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心理严重失衡的失业症侯群在德西占到了受调者的三分之一,而在德东却只有七分之一。

波尔曼女士分析说:“原先东德人吃惯了铁饭碗,现在失业也可以怪罪于国家。而且德东地区失业现象比较严重,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失业者也没有受到过多的社会歧视。”

不过,失业者各自的心理体验绝对是因人而异的。事业心越强,失业时的失落感也越重。西方社会习惯将事业成功看作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尺度,并且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此一来,失业者自然变成了弱者的代名词。

另外,同处德西地区,女性失业者承受着较小的心理压力。波尔曼女士认为,女性能够较为灵活地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必负有养家糊口的社会责任。因此,失去工作的女性可以转而回归家庭,扮演相夫教子的角色。

这种角色转换成为化解压力的一种积极手段,也是波尔曼女士打算深入研究的下一个问题,即:从工作当中脱身出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是很有利于身心健康吗?毕竟,工作岗位并非展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舞台。不过,一切都无法脱离经济基础。由于大多数社会活动并无酬劳可言,对于失业者来说并非解决现实问题的出口。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