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花眼”入选“电影大观”

2002年1月16日

第52届柏林电影节将于2002年2月6日至17日举行。从电影节的重要项目“电影大观”传来消息,该项目中已确定了三分之二的入选影片共40部,来自26个国家。中国导演李欣的“花眼”也榜上有名。本台记者就此采访了“电影大观”负责人施贝克。

https://p.dw.com/p/1hq5
每年一度的柏林电影节图像来源: AP

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重要评选项目之一“电影大观”的负责人施贝克谈起入选中国影片李欣导演的“花眼”时这样说道:

“花眼”这部片子就是以一种非常现代的形式制作而成的。在我看来,它的这种形式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感到兴奋。它的吸引力显而易见。看了这部影片,人们可以感到,当前的各种电影制片技术中正在酝酿着一些东西,正在发生着一些变化。而“花眼”正是柏林电影节在此所希望的影片。”

作为柏林电影节重要项目之一,“电影大观”着眼于“艺术片”和“作者电影”,非常关注世界各地知名导演,新锐导演以个性电影手法创作的、带有显著个人风格的电影。

去年12月下旬,“花眼”被发行方广州市电影公司作为2002年贺岁片推出,“南方日报”引用导演李欣的话说:“中国电影一直在妥协,但大家往往都忽略了它也有引导作用。虽然这么多年中国只有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吃香,但“花眼”不是现实主义题材。我拍这部电影很想随心所欲,用了很多常规电影不敢用的手法。”


电影主要靠艺术家的语言

施贝克从1992年以来一直负责柏林电影节的“电影大观”,在此他谈到了一部影片让人们更容易参与到其中的原因所在:

“有些电影是由一种文化的特殊性造就的,也就是说,脱离了这种文化,电影就失业了意义。而另外一些电影,它们虽然具有文化的特殊性,但是比较容易让其他文化的人介入其中。我认为,花眼毫无疑问属于后一类现代影片。”

施贝克接着说:

“通常来说,这主要靠电影语言。几乎每一个题材,只要影片在电影语言方面做得巧妙,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在电影的背后是艺术家们,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我想说,李欣正是切中了要害。”

让这些电影在电影节后赢得观众

有“中国第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之称的“花眼”自然带有试验艺术片倾向,但从它被作为贺岁片推出市场看来,发行方无疑看好该片的商业价值,并希望以此对其商业效益的实现起到进一步推动作用。谈及柏林电影节“电影大观”的选片标准,施贝克说:

“在选片过程中,前来柏林的购片商,也就是欧洲电影市场,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希望影展选出的影片是具有获奖可能性的片子,可以继而在欧洲艺术影院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也致力于让商业值并非特别高的影片变得有商业价值,让他们在电影节后还能获得很多观众。”


检查制度影响电影参加“电影大观”

本次“电影大观”已经入选的影片来自26个国家,法国,美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了重点。影片题材主要分为表现70年代生活态度和理想的所谓怀旧片或以个人生活设计为主题的影片。李欣是自1997年以来首次入选“电影大观”的中国内地导演,对近年来中国影片在电影大观中的入选数量少,施贝克认为:

“其中一个原因也许是我们没有发现符合电影大观特殊性的中国影片,另外,过去几年中,官方检查越来越严,和中国影片合作越来越困难。有些片子我们看到了,但这些电影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去通过检查,这对参加国际电影节当然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