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吞噬非洲?

2010年6月1日

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捷足先登,现在,作为发展地区的非洲,成为所有国家争取的对象。只是,相关的讨论不在非洲进行。

https://p.dw.com/p/NekR
图像来源: DW

要论象征,莫过于此。今年4月3日,正当半个非洲大陆都在庆祝摆脱欧洲殖民统治50周年的时候,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Abdoulaye Wade)于为一座纪念碑举行了揭幕仪式。这座纪念碑是朝鲜替他修建的。

引发争议

53米高的"非洲复兴纪念碑"刻画了一对男女带领他们的儿子前进在充满曙光的大道上。这座纪念碑从思想上分裂了塞内加尔这个曾被欧洲人最早建起的非洲殖民地。直到今天,塞内加尔仍在非洲大陆的思想界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该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嘲讽这座纪念碑是现实社会主义的艺术劣品;伊斯兰教徒则认为它亵渎真主;反对派指责说,这是年事已高的总统表现出来的狂想症。总统为这座巨型纪念碑耗费了2500万欧元的国家税款,他还规定,参观纪念碑收入的35%流入他女儿管辖的一个基金会。

瓦德总统曾提出"非洲复兴"的口号并同南非总统姆贝基一道为塑造非洲人民的觉醒意识做出了贡献。当年看好瓦德总统的人,曾认为他有勇气进行改革。现在正是这些人被瓦德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无比。非洲最著名的音乐家尤索·恩多(Youssou N'Dour)说,"我不参与对这座纪念碑的评论。"

不过,人们对以下问题的看法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即这座纪念碑标志了非洲对欧洲的抛弃。对许多非洲人而言,亚洲是富于前景的新大陆,或者,借用塞内加尔政府描述纪念碑的话,"非洲已从荒芜中起飞,正在冲破黑暗,飞向光明。"

最富于偏见的言辞要首推法国总统萨科齐的讲话。2007年7月26日,萨科齐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卡对一批大学教授说,非洲的问题在于,非洲人"还没有进入历史"。此后,非洲愤怒的知识分子出版了无数本专著,专门批驳萨科齐总统的言论。在非洲人看来,正是欧洲,尤其是法国,以这类傲慢无知的态度,做着同历史告别的事情。

楷模加伙伴

亚洲正在通过它的发展规划走出政治冰期、完成经济改革,并由此指明前行的道路。在亚洲,人们看到的结果是高速成长的经济、威权统治推行的现代化建设、高速开发的基础设施以及国家机构得到进一步巩固。这一切正中非洲威权统治者的下怀。他们现在终于有了专制统治的可能,并同时避免像过去那样将民众领入灾难的深渊。

中国早已成为大多数非洲国家的重要伙伴。每年,中国从苏丹、安哥拉进口大量原油,从刚果、马达加斯加进口矿物以及木材。中国则向非洲输入劳力和水泥,它们是变相的资本。目前,有大约100万中国人生活在非洲。中国企业在非洲修筑水坝、发电厂、飞机场、公路、政府大厦、体育场馆、酒店以及居民住宅区。2008年底,主建三峡工程的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在非洲承建着大约80个大型项目,还有很多处于筹备阶段。2010年第1季度,非洲每天向亚洲提供175万桶原油,同比增加65%,同出口美国的水平旗鼓相当,其中,三分之二运往中国,剩下的运往印度和印尼。

中国正在花大力气争取赢得尼日利亚的青睐。尼日利亚不仅在萨哈拉以南拥有非洲最大的石油矿藏,同时也是该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它地处非洲西部,既是中国工业的大宗供货商,同时也是它的客户。2010年5月14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同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价值238亿美元的合同:中国为尼日利亚国有原油公司承建三个现代化的炼油厂。这是中国迄今得到的最大单项非洲订单。整个工程的结构组成也颇令人费解:该项目的主人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供货商则多为尼日利亚公司,而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负责项目融资,据说资本将主要来源中国。

这一大宗合同能够帮助中国实现拥有尼日利亚产油量六分之一的梦想。去年,中国公司已为此投入了300亿美元。今年5月初上任的尼日利亚新总统乔纳森(Goodluck Jonathan)被普遍认为是力主扩大尼中关系的人士。

不过,最近以来,几乎亚洲以及拉美的所有新兴工业国家都希望得到非洲的喜爱,不论是巴西,还是印尼:日本培育出新型大米品种;韩国构思了"绿色长城"项目,以阻止非洲沙漠化的继续发展;印度希望恢复传统的同东非国家的交往;泰国和马来西亚在刚果加工铁矿砂;以色列向非洲派遣军事高参;俄罗斯则输入飞行员。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矿山工业也早已在非洲展开了积极的工作。


"俄中是最大玩家"

这一切不过只是开头而已。萨哈拉以南蕴含丰富的矿产、大湖区的石油资源、南部尚未利用的耕地、刚果河的水力资源、北部的太阳能潜力,都在向人们张开渴望投资的双臂。几内亚拥有丰富的铝铁矿产资源,由于对此的争夺不断国际化,巴黎出版的一份非洲专业杂志甚至要求举行一次新的"柏林会议,专门解决开采矿山问题"。历史上,宗主国为瓜分非洲殖民地,曾于1884/1885年间召集过柏林会议。这份杂志称,"如今,这场非洲冒险游戏中,最大的玩家成了中国人和俄罗斯人。"

非洲政治家对人们涌入这块最后的尚未开发的土地深感兴奋,但老百姓却对此深怀疑虑。同欧洲老板比起来,中国的老板更肆无忌惮,更唯我独尊,他们对社会福利和劳工权益不感兴趣。中国进口到非洲的产品,不论是卫生纸,还是肥皂,不论是电插座,还是建筑材料,或者是楼房道路,质量都是非常低劣。中国的廉价小商品充斥了非洲的市场,中国的小商贩开始受到当地人的嫉恨。中医中药虽然在非洲让人平添好奇,但却望而却步。非洲人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中国男人更对非洲的白菜感兴趣,而不是对那里的妇女,这一点常常被非洲人理解为精神发育不健全。其他亚洲国家的人和物也好不了多少:印度人是无可救药的种族分子,伊朗 汽车耗油太多,只有日本越野车受到非洲人民普遍的好评。

非洲没有对亚洲的强势或弱点进行过公开的辩论,要有,也是在很小范围。2006年,赞比亚举行总统选举时,反对派总统候选人萨塔(Michael Sata)以反对同北京建立友谊为口号,在许多中国公司所在的大城市居然获得了很多选票。那也是非洲国家首次对中国扮演的角色进行的第一次辩论。这样的辩论在苏丹和安哥拉这两个对中国最为友好的非洲国家,是绝对不可能进行的。

管理着总价值为200亿美元的中国国际投资基金在非洲的行动不断引发争议。这一基金最早创建于香港,现在很可能以新加坡为中心,连同分布在东南亚各地的分公司一道,它们很少公开露面。在安哥拉,他们的一些业务因为缺乏透明度而没有成行,而这恰恰发生在石油工业很不透明的安哥拉,不能不说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中国驻安哥拉使馆同中国国际投资基金拉开距离,使馆愿意强调,这个基金不是国有企业,但该基金的上层领导却经常陪同中国政治家出访非洲。

在非洲,人们还把中国当作一个整体在对待,也是因为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几乎总是同时出现,非洲人几乎没有缘由把不同的个人进行区分对待。这一点增大了对中国在非洲活动进行严肃细致总结的难度。


非洲战略

相比之下,有关中国的辩论在老牌工业国家进行得更为频繁。对中国怀疑论描述最全面的当数4年前法国记者米歇尔(Serge Michel)和博雷(Michel Beuret)合写的专著《中国非洲:北京正在抢占黑非洲大陆》。去年,该书发行了第二版。这两名作者描述了一幅昏暗、但却经过翔实调查而得出景象:中国向苏丹和津巴布韦的专制统治者提供武器,在刚果非法砍伐树木,在赞比亚压迫人民以及搞种族主义,在尼日利亚做不正当生意,在安哥拉不守诺言。该书称,非洲过去怀有的希望全部破灭:"在非洲,中国已落俗为普通国家,它已开始变得同其他外来国家并无二致,它也建有自己的安全警卫队,也被腐败丑闻缠身,也对当地人民采取歧视态度。"

对此的驳斥偏偏来自美国。在奥巴马总统执政的美国,似乎任何一种同布什总统时代的怀疑论调拉开距离的行为,都成为了一种时尚。2010年年初,美国布劳提加姆(Deborah Brautigam)教授出版了题为《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历史》的专著。这本书中,作者将中国看成是行善者:中国在安哥拉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在几内亚发展平等的伙伴关系,在利比里亚进行充分的投资筹备。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布劳提加姆说,欧洲人将资金大多数直接交给了非洲政府,而中国则将资金多半交给了自己的公司,让这些公司在非洲开展项目,日本过去也奉行这种方式。她还在自己的博客中,驳斥了有关中国在非洲活动的谣言及其神话,比如在利比亚购置地产,在刚果开设棕榈种植园,在几内亚收购矿山资源。布劳提加姆写道,以上这些"项目",不是杜撰出来的,就是比在海外传言的规模要小得多。

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恐怕更多地反映出法国以及美国对中国的心态,而不是非洲的态度。而这恰恰是亚洲获胜的又一特点。现在到了非洲发出自己声音的时候了。

作者:DOMINIC JOHNSON /李鱼

责编:谢菲/凝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