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从雅安强震看中国变化

2013年4月22日

时隔5年,强震再袭四川。同前一次的救灾以及灾后的反应相比,中国民间力量和自媒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https://p.dw.com/p/18Kte
救灾人员周六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图像来源: Reu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雅安市发生强震的日子恰逢汶川大地震5周年纪念前夕。造成8万人死亡的汶川8级地震的时候,中国正在筹备08北京夏季奥运会。为打造国家的形象,官方媒体有义务尽量做正面的报道,在发生了地震这类特大自然灾害的时刻,更要进行"大爱无疆"的宣传。社会上、媒体间出现的不和谐声音也都尽可能地过滤掉,比如,一些质问为什么大部分校舍被震塌,而政府机关大楼却安然无恙的声音,都最好不要出现在官媒上。那时,微博等社交媒体还远没有今天的势头。

今年4月20日,距汶川不到200公里的四川省雅安芦山县也发生了7级地震。地震发生在清晨,据中国媒体的报道,死者接近200人,另有1万多人受伤,10万人暂时流离失所。

刚刚上任一个月的李克强总理效仿前任温家宝的榜样,在地震发生数小时后,登机飞往四川指导救灾。中央电视台在周日第一时间播放李克强在当地用早餐以及走访灾民和访问受害者的镜头。他鼓励灾民不要灰心,"别伤心,我们灾后重建,新家会比以前更好"。汶川地震重建时,受灾户可以得到每家约两万人民币的援救款以及优惠贷款,但造新房的人家还需自筹一大笔资金。

Erdebeben in China am 22. April 2013
李克强总理在灾区指挥图像来源: Reuters

"难道这不是可喜的进步吗?"

同5年前的汶川地震时的救灾相比,这回有什么不同?清华大学政治学学者吴强对德国之声说,"地震发生后,中国官方媒体反应相当快,立即做出报道,而且跟进及时。在这一点上,同5年前相比,进步很大。而公众对此的反应也相当正面。 从互联网上的自媒体的评论看,应该说,对官方行动的正面评价居多。"中国以微博为主体的自媒体不可小觑,仅新浪的微博注册用户就已超过5亿。它已成为官媒之外重要的社会论坛,扮演着监督政府的责任,而这一责任本应由主流媒体承担。

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那里,人们发布了大量救灾与自救的实用信息。有人发表建议说,请不要打不重要的电话,以免阻碍救灾信息阻塞;所有通往灾区的道路立即实施免费,医院免费救治伤员,为灾民开放政府机关大楼等等。一些要求没有立即听取或者行动迟缓了些,就会被网上批评"吐槽"。一名微博用户对这一现象评论道:"难道这不是可喜的进步吗?"

Erdebeben in China am 22. April 2013
医护人员和其他救灾人员行动起来图像来源: Reuters

但张庆洲在十分冷静地观察着目前发生的一切。张庆洲是《唐山警示录》的作者,该书为他带来声誉,也带来了麻烦。这本书在2006年发行后不久就被上级指示不再出售,后来香港出了繁体版。张庆洲对德国之声说,现在评价政府救灾的总体作为还为时过早,"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救灾的。我觉得,与其多么好的救灾,不如更好的防灾。"

"如果取缔了官办的红十字会,我捐双份"

本次地震后,变化最大的莫过于百姓的捐助态度。5年前,中国红十字会在地震发生后30小时内就募捐到6500万元,而这次根据他们在网站发布的数字,地震两天过后,仅募捐了2600万元,这个数据看不去不低,但同5年前相比,下降了三分之二。

Erdebeben in China am 21. April 2013
雅安人震后等待救援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做些网上调查的话可以发现,老百姓对红十字会这样的官方救援组织有着很强的不信任感。吴强指出,这一点在微博上体现得特别明显。而它同"一基金"形成强烈反差。李连杰创办的一基金在雅安震后的第一天,就筹集到2500万元。一名微博作者这样写道:"四川地震,我分文不捐,除非政府放开慈善垄断,允许民办慈善机构。如果取缔了官办的红十字会,我捐双份。"

什么还没有改变?

央视的新闻联播没有明显的变化。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贺卫方在新浪微博上就新闻联播表达了"改善灾难新闻的风格"的希望:

"正点打开电视,急切想了解雅安地震死亡的最新数字和救援最新进展。结果前十分钟啰啰嗦嗦地说了国家领导人发出怎样的重要指示(跟以往灾难发生后领导人的指示没啥差别),接着又是另一位领导人如何关心和指导灾区救援……为什么不能先告诉灾难实情,再报领导人动态?"

作者:李鱼

责编:文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