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硬到底西方有何招?
2006年9月1日广告
“法兰克福评论报”写道:
“制裁本身便包含一种机械式自我发展的危机。谁如果说了2,就必须准备好说3。但这个3的内涵是什么?让伊朗更加孤立,直至对这个全球第4大产油国实行全面禁运?或者哪一天对之实施军事打击?谁要是准备走上这条充满危险的制裁之路,谁就至少得具备现实的展望,以期达到根本的政治目标。”
“斯图加特新闻报”评论说:
“毛拉们暂时还无需害怕。内贾德总统可以让人家把他当作坚定捍卫伊朗利益的领袖加以欢呼。国内的反对派已被他噤声。因此,眼下,距离冲突的解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遥远。有可能实施的温和制裁也难以使德黑兰的立场软化。”
“美茵茨汇报”认为:
“在联合国针对德黑兰领导人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只有战争还能制止伊朗。但战争是不能考虑的。政治必须以其它方式在此继续努力,因为,毕竟,存在着一种危险,那就是,出现的军事冲突将远远超越波斯湾地区。”
在阿沙芬堡出版的“美茵回声报”提到了另一个层面:
“此外,从内政角度看,德黑兰政府也碍难后退。今夏因为遮盖不严而受到警告的64000名妇女已经对伊斯兰的相关规定表示公开不满。挥舞核大棒的人便是要以爱国主义和尚武精神让人们不再想到抱怨。”
罗斯托克的“波罗的海日报”预期,西方将对伊朗做出让步:
“西方将不得不对伊朗做出更多妥协,因为,它将难以承受第二个伊拉克。对这一点内贾德清清楚楚。在毗邻的俄罗斯提炼浓缩铀,最终仍不能保证伊朗拥有对其能源供应的完全自主权,因此,这一条件将不得不加以修正。另外,西方也可能提供广泛的安全承诺。外交解决的窗口还没有关闭,对最后通牒的蔑视还不是宣战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