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保专家在华盛顿谈中国环境问题
2011年4月3日此次座谈会的主讲人为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座谈会由中国环境论坛的主任吴岚博士(Jennifer Turner)主持,现场参与者60多人,分别来自美国环境保护局,美国农业局,世界资源研究所,华盛顿邮报,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大学等不同部门和机构。
马军是中国著名的环保人士,长期致力于中国水资源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公众普及,著有《中国水危机》一书。2006 年5月,马军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100 位影响世界的人物"。同年6月,马军创办非盈利环境机构(NGO)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IPE),到现在IPE已开发并运行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两个数据库,并且成为一个监督在华跨国公司及国内企业环保实践的重要平台。
在三十分钟的主题演讲中,马军首先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了目前中国环境恶化的程度,太湖和滇池的今昔对比照片触目惊心。 他说,目前中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1/5的中国重点城市饮用水源的水质不达标,全国受污染的耕地达1.5亿亩。然后,马军从环境挑战,政府立法,NGO对企业监督等多角度探讨了中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现场问答环境,在场参与者就他们所关心的中国环境问题提问,马军一一作答。
中国面临的环境挑战
马军说,"中国面临多重环境挑战,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生态恶化是其中最严峻的三大问题。要解决环境污染带来的挑战, 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技术条件和能力,而且新科技还在不断的开发当中。在资金投入方面,现在中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环境治理当中,而且也已经在这样做。然而,在中国一些地区,污水处理池本身已成为新的污染源,所以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和个人的)动力和参与。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激发企业和个人的环保动力,让科技开发和资金投入真正起作用,这才是中国环保问题面临的最大挑战。"
环境立法加强
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中加大了环境立法力度,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多项法案,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也取得了进步。同时政府在立法过程中开始鼓励公众参与,通过各种渠道提出立法建议。马军举例说,"在对《水污染防治法的》的修改过程中,政府邀请了包括IPE在内的30余家非政府组织和立法部门直接座谈,倾听他们对该法案的修改建议。这些组织提出的对污染企业过往违法行为进行问责的建议被写入修改法中,然而我们要求信息公开以及公众参与监督执法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NGO介入方式-绿色选择联盟
要真正控制中国的环境污染,企业的承诺和合作至关重要。马军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联合自然之友,地球村和绿家园志愿者等十多家NGO,共同启动了绿色选择联盟项目。这一项目旨在推动大型企业将供应商环境表现纳入采购标准,绿化全球供应链。 同时倡议消费者考虑生产企业的环境表现,用自己的购买权利作出绿色选择。
座谈的参与者非常关心中国NGO如何生存和运作,马军用自己机构的运作模式为例说明。他说,"目前中国的NGO组织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弱小。尽管如此,我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来影响大公司的决策。 大跨国公司都非常注重其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如果他们传出环境违法的行为,这对他们的品牌打击将很大。在我们启动绿色选择联盟后,找我们合作的前100家公司里大多是知名大公司,因为他们需要在大众和媒体面前保护自己珍贵的品牌形象。对于那些无所谓品牌, 只关心订单的国内中小公司,我们就通过介入供应链的方式来影响他们。未来我们还考虑通过和银行合作,为企业开出绿色信用值,通过信贷渠道来促使中小企业遵循法定的环保标准。"
会后,马军接受了德国之声的采访,进一步谈到了NGO的生存空间问题。"各个NGO的生存空间不一样,而且是动态的,我们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想一想今天的生存空间有多大。但总体来说,中国还是有所进步,在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大方向上比之前有更多的认同。环境这方面(的NGO)有些特殊,因为它关系到公众利益,比较容易说清楚,有更多的社会共识。在这一点上我们更幸运。"
作者:悠然
责编:严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