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哈佛北京学程迁台 校友:认识中国机会在减少

2021年10月15日

知名的哈佛大学暑期中文学程“哈佛北京学院”,明年将改在台北举行。曾参加该学程的校友向德国之声分享对于课程迁至台湾的看法。

https://p.dw.com/p/41iSm
USA Universität Harvard
在因疫情停办两年后,哈佛知名的暑期学程“哈佛北京学院”宣布明年将迁往台北举办。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O. Rawlings

(德国之声中文网)2018年,当时只有19岁的韩廷仓在北京渡过了一个特别的夏天。她参加了哈佛北京学院为期9周的课程,和其他同样来自美国、绝大多数是亚裔人士的大学生一起学中文。

“课程安排真的非常紧凑。每天都有许多的培训和考试、每週要写一篇散文,还有中文口说测验及演讲比赛,”她向德国之声说,“能在重要的大学阶段去中国,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体验。”

韩廷仓的父母是韩国人,父亲在大学当教授。她说,双亲从小就培养了她对东亚文化的兴趣。而作为一个对政治有兴趣的年轻人,中国对她有着不一样的吸引力。

“我学习中文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大学期间也持续在修中文课。会申请哈佛北京学院的课程,就是因为我想更深入去瞭解中国,想要有机会去到北京,跟当地人互动,实际去认识中国人的观点,”她说。

然而,韩廷仓未来的学弟妹恐怕不会有和她一样的体验了——这项热门的哈佛暑期中文课程2022年将改在台北举办。而当学生们探索中文文化的地方从北京胡同变成台北巷弄的同时,美中两国的民间交流也遇到新的困难。

中美民间交流受挫

哈佛北京学院的课程始于2005年。与哈佛大学合作举办的北京语言大学的网站显示,截至2015年,已有超过1000名学生参加过这个课程,但去年及今年的课程则因为疫情而取消。

哈佛北京学院的主任刘力嘉(Jennifer L. Liu)对哈佛大学学生报《哈佛深红报》(The Harvard Crimson)表示,将课程移到台北是因为与北京语言大学的合作“不够友好”。刘力嘉指出,北京语言大学给出的条件难以满足哈佛希望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质量,使他们在安排学生所需的教室和宿舍时遇到了困难。

刘力嘉指出,她认为当前这种不友好的环境与中国政府对美国机构的态度转变有关。2019年时,北京语言大学通知他们,不能再在北京期间举办庆祝7月4日美国国庆的年度聚会——学生和教职员工通常会在这场聚会上一起吃披萨,唱美国国歌。

美中之间的民间交流近年来随着两国关系渐趋紧张而遭遇逆风,其中也包括中国于美国开设的孔子学院。

2020年8月,美国国务院将管理美国国内孔子学院的“孔子学院美国中心”列为“外国代表机构”,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将孔子学院称为“由中国资助成立的全球影响力、文宣工具”。

根据美国全国学者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lars)统计,去年6月30日时,美国国内还有75所孔子学院;到今年9月9日,美国孔子学院数量已降至36所。

其他美中民间交流的管道也正逐渐在关闭。《纽约时报》报导,2020年,特朗普政府暂停了美国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促进教育交流的富布赖特(Fulbright)项目。今年3月,美国政府运营的和平工作团(Peace Corps)也突然宣布将中断在中国的服务。

对于哈佛大学的举措,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一贯欢迎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进修,我们反对任何将人文交流政治化的做法。”

与此同时,台湾则张开双手欢迎哈佛。哈佛在台湾的新合作伙伴台湾大学表示:“期待之后能在台大的自由学术氛围中,为哈佛学员打下稳固的中文根基。”

台湾外交部发言人欧江安则说:“只有在没有言论审查的自由环境中,才有最好的学习成效。”

China Peking - Wangfujing
随着美中关系紧张,越来越多民间交流管道也一一遭到关闭。图为北京街景。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robertharding/T. Graham

重返中国的美国学生

作为哈佛北京学院的校友,韩廷仓相信自己未来的学弟妹在台北也能获得丰富的体验,但令她觉得可惜的是,和中国民众交流以及深入接触中国社会的机会,也就这样没有了。

在为期9周的课程里,韩廷仓得到许多新的体悟。她回忆自己在一趟从繁华的北京前往安徽黄山的旅途中,因为有机会与当地居民对话,而看见“中国速度”下的城乡差距、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多样性。

此外,对中国政治感到好奇的她,也发现要进一步了解中国民众对当局的想法,有一定的难度。“在美国的课堂上,我们会讨论很多的政治议题,但中国感觉不是一个你可以公开讨论政治的地方。”

那年在北京没能满足的好奇心,后来成了韩廷仓再次回到中国的契机。今年春天从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前往香港,在当地一所大学当英文讲师,同时让她可以近距离去观察政治环境急遽变化下的中国。

“这是一个人们需要好好认识中国的时代,但我担心美国学生们认识中国的机会正不断在减少,”她说,“如果我们没机会去中国,我们以后就不会对彼此有更深的了解了。”

(综合报导)

© 2021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