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好莱坞电影中偏见多多

Kira Schacht
2019年3月2日

电影不仅反映偏见,也能制造偏见。要是在影视作品中,亚洲人一味呆头呆脑,黑人则令人害怕,自然会影响人们对这类族群的感受。那么,好莱坞是如何表现各个族群的呢?

https://p.dw.com/p/3E7ww
Data visualization Hollywood movie sereotypes teaser
德国之声研究了超过6000部电影中的常见桥段,分析出好莱坞电影中有哪些刻板印象图像来源: DW

(德国之声中文网)过去数年间,好莱坞越来越频繁地因为电影界根深蒂固的种族或性别歧视成为众矢之的。从哪些演员能站在镜头前、哪些人有资格执导电影,到各个族群在大荧幕上所呈现的形象,都能看出其中端倪。德国之声研究了超过6000部电影中的常见桥段,分析出好莱坞电影中有哪些刻板印象。这些电影是1928年以来有资格角逐奥斯卡的影片。

纵观好莱坞影史,人们能找到许多种族歧视的案例。黑人和亚洲人经常是遭到歧视的对象。以奥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主演的《蒂凡尼的早餐》为例,里头的邻居国吉先生(I. Y. Yunioshi)一口暴牙和英语腔调是故意嘲讽日本人。而这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

Frühstück bei Tiffany - Mr. Yunioshi
《蒂凡尼的早餐》中形象夸张的日本房客(由米基·鲁尼Mickey Rooney饰演)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Mary Evans Picture Library

从歧视性角色演变为刻板印象

社会学家王岚芝(Nancy Wang Yuen)在她的著作《电影不平等--好莱坞演员和种族主义》(Reel Inequality: Hollywood Actors and Racism)中指出:"从20世纪初期好莱坞创立开始,种族歧视--以拒绝给与工作和塑造种族刻板印象等形式--始终存在于好莱坞影业中。"事实上,在早期的好莱坞电影中,总是以带有歧视的老套桥段呈现亚洲角色:亚裔角色不是神秘、不怀好意的反派,就是像《蒂凡尼的早餐》里国吉先生这样的丑角。值得一提的是,饰演国吉的是美国白人演员米基·鲁尼(Mickey Rooney),这正是过去好莱坞惯用的"涂黄脸"(yellowface):由非亚裔的白人演员通过化妆手法扮演东方人。

在好莱坞影史上,"涂黄脸"是非常通用的做法。制作团队不愿启用亚裔演员,便直接由白人演员扮演亚洲人。这样的做法甚至成为趋势。其实社会学家都知道,只要各族群有更多的接触,就能打破偏见的樊篱。但亚洲人在美国历史上一直是被边缘化的族群。 "直至今日,荧幕上多数亚洲人或亚裔美国人的角色,都不是由真正了解这个族群的人创造的。" 美国犹他大学研究媒体种族现象的肯特·奥诺(Kent Ono )如是说。他指出,"那些从未与亚洲人接触的人,从影视作品中对亚洲人产生古怪印象。而亚裔美国人在观赏好莱坞电影时,也无法对里头的怪异亚洲人形象产生认同。"

这些有关影视作品中的刻板印象数据是取自收录影视剧情的网站TVTropes.org。类似维基百科的TVTropes汇整了电影、电视、电玩、漫画等内容桥段,使用者可自行记录各种常见编剧手法和剧情。例如:哪些电视影集提到猫王还活着?哪些电玩里存在令人毛骨悚然的幼儿角色?哪部电影里的亚洲人是由白人扮演的?

Data visualization Hollywood movie stereotypes

 "涂黄脸"的手法至今还存在于好莱坞:电影《云图》(Cloud Atlas)在2012年时曾招致非议,因为许多非亚裔演员在剧中扮演亚洲人。虽然其中并不带讽刺意味,但批评者认为,这些角色应该由亚洲人饰演:毕竟能给亚裔演员的角色本来就不多,而难得有不存在刻板印象及嘲讽意味的角色,更不该由白人演员顶替上阵。当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接演日本漫画改编的《攻壳机动队》主角"草剃素子",以及蒂尔达·斯温顿(Tilda Swinton)扮演《奇异博士》(Doctor Strange)中具有亚裔背景的角色时,都曾经引起过讨论。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图表显示,许多有关亚洲人的老套情节在上世纪60、70年代后才消失于电影院。60年代左右曾经盛行过"白人强大、亚洲人弱小"题材:强大的白人角色与处于弱势的亚洲女性发展出爱情故事。这个题材被发扬光大的时间相对较晚,因为在50年代之前,美国剧院的严格审查制度禁止不同种族间的恋爱情节。在审查消失后,这样的俗套剧情开始受欢迎。

在20世纪后期,许多过去的俗套开始为其它剧情让路。例如,在70和80年代,李小龙和功夫片塑造了"亚洲人都会功夫"的刻板印象。而肯特·奥诺表示,在所有媒体中,亚洲人最常以"模范少数"的形象出现。"这些亚裔角色经常是学者、医生或某种技术专业。他们是来自良好家庭的模范生,基本上没有经济困难。"虽然TV Tropes的网站上没有直接指出这样的趋势,但奥诺认为,"亚洲书呆子"的刻板形象在过去数十年越来越频繁出现。

好莱坞电影的少数族裔

这份研究无法显示"不存在对非白人角色刻板印象"的电影比例。TV Tropes的数据库鲜少有此类记录。基本上难以断定如今对角色的刻板印象是否比过去少。

另一方面,学者们持续关注着电影中选角的多样性。奥诺表示:"角色越多元化,人们便越不会对某族群存在刻板印象。"相反的:某个族群越少出现,观众的目光就越会紧盯着仅有的几个角色不放。

根据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好莱坞多样性报告"》(Hollywood Diversity Report),要达到上述目标,好莱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女性和非白人角色在过去几年稳定增加,但增速相当缓慢。虽然亚洲人占全球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亚裔在美国总人口中也约占6%,但2017年和2018年的电影角色中只有3%是由亚洲人扮演。黑人角色则占所有角色的12.5%,与黑人占美国人口的比例相当。不过,好莱坞电影对黑人角色的成见也不小。

黑人演员总是最先一命呜呼

与亚洲人的遭遇类似,在好莱坞电影发展初期,黑人角色通常不是黑人饰演。事实上,电影里几乎没有黑人的踪影,只有由白人演员"涂黑脸"(blackface)所丑化的角色。"涂黑脸"是源于美国剧院的做法,在美国戏剧史上,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几乎是固定戏码。

如今,"涂黑脸"已经被视为完全不可接受的做法。现在的电影中几乎不再"涂黑脸",唯一的例外是借以表达对此类手法的谴责。例如在电影《亲爱的白人》中,大学社团成员举办了黑脸乔装派对。这部电影以及Netflix随后推出的电视剧版本,皆以这段剧情作为探讨美国大学校园种族歧视问题的基础。

虽然好莱坞黑人角色及演员的人数增加,却同时创造出新的刻板印象。直至今日,黑人形象经常是可怕、具有威胁性的,黑人女性角色则常是聒噪轻浮。电影里的黑人角色往往是主角的好友。而剧中最有可能先死亡的也是黑人角色。尽管各界对种族刻板印象问题越发关注,但好莱坞还是坚持继续采用这三个桥段。

非洲:神秘、危险、未开化

德国之声此次主要分析的是好莱坞影片,片中所描述的黑人通常是非裔美国人。好莱坞片中甚少出现关于非洲人的桥段,部分原因是因为剧本中几乎没有非洲角色。根据TV Tropes使用者在"最黑暗的非洲"主题页中所作的统计,有关非洲的最常见刻板印象是:电影将非洲大陆描写得极为神秘危险,与世隔绝而且与现代文明社会接触有限。不过,这样的剧情设定也越来越少见。

拉美角色充满性感

拉丁裔美国人占美国总人口约18%,也是美国最大的少数族裔。德国之声分析2000年以来的2682部电影后发现,拉美角色总是被塑造为性感诱人的形象。电影中常见 "拉丁女人性感火辣"的桥段,这些女性角色往往热情、充满诱惑力、性感、有主见。

Data visualization Hollywood movie stereotypes

拉丁裔男性得到的则多数是"拉丁情人"的角色,而且好莱坞总是不顾拉丁裔人口的多样性,经常以"棕色皮肤、黑发"的长相来代表所有拉丁裔人士。

德国人总是纳粹

对于那些在历史上遭受歧视和压迫的族群而言,电影中传播的刻板印象无疑是二次伤害。但由于偏见存在于人类行为中,大荧幕上所呈现的各族群都带有既定的刻板印象。

在2000年以后的电影中,对德国人最普遍的刻板印象依旧是"所有德国人都是纳粹",其次是"科学家都是德国人"。后者可能是由于纳粹时期,许多科学家从德国逃亡美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因斯坦。

此外,美国电影中还老爱强调德国人热爱《霹雳游侠》大卫·霍索夫(David Hasselhoff)。1988年,德裔美国人霍索夫发行单曲《寻找自由》并在欧洲取得广大成功。1989年柏林围墙倒塌几周后,他登上柏林围墙演唱这首歌。这首歌曲因契合时代氛围,确实曾在德国大受欢迎。

TV Tropes的使用者如今用"德国人喜欢大卫·霍索夫"作为词条的名称,调侃那些在国外意外受欢迎的人士或角色。

Data visualization Hollywood movie stereotypes

讲英国腔的角色都是坏蛋

令人惊讶的是,虽然英国的"上流口音"和保守矜持皆是榜上有名的刻板印象之一,但电影中英国角色最常被塑造成的却是"大坏蛋"形象。英国演员本·金斯利(Ben Kingsley)、马克·斯特朗(Mark Strong)和汤姆·希德勒斯顿(Tom Hiddleston)甚至曾在2014年一支美式足球年度冠军赛"超级碗"的广告中,将这个现象作为笑点。

Data visualization Hollywood movie stereotypes

不仅是好莱坞电影,就连在动画片中,角色只要来点英国腔,就能让人感觉到他的不怀好意:梦工厂出品的《埃及王子》讲述的是摩西带以色列人越过红海的故事,里头的埃及人便是操着一口英国腔。而皮克斯动画《赛车总动员2》、《狮子王》、《功夫熊猫》和《守护者联盟》中的坏蛋皆为英国口音。

俄罗斯硬汉

好莱坞影片对俄罗斯人的刻划经常还停留在冷战时期的印象。根据TV Tropes的统计,最常见的刻板印象不离"战斗民族、酗酒、硬汉、粗野"的范围。电影中的俄罗斯角色常常吃苦受罪,受重伤或生活艰困。

Data visualization Hollywood movie stereotypes

出人意料的是,扮演俄罗斯角色的许多演员并非俄罗斯人。瑞典演员道夫·龙格尔(Dolph Lundgren)在《洛奇4》中饰演俄罗斯拳击手,开启了他的动作片生涯;阿诺·施瓦辛格和维戈·莫腾森(Viggo Mortensen)分别在《红场特警》及《东方的承诺》中演过俄罗斯人。冷战时期,好莱坞找不到俄罗斯人扮演相关角色自然合情合理,但在近年的电影中,由非俄罗斯演员担纲俄罗斯人角色的现象却依旧存在。

缓步朝种族平衡发展

好莱坞电影距离广纳各族裔演员的目标还很遥远,甚至还无法在电影中反映出美国人口的多元化。无论是在幕前或幕后,白人依旧占多数。这也造成电影界始终存在充满刻板印象的套路。

不过,近几年来影坛的一些事件,让人们看见了一丝改变的曙光:2017年奥维拉·戴维斯(Viola Davis)凭借《樊篱》一片,成为首个同时获得东尼奖、艾美奖和奥斯卡奖的黑人女星。2018年上映的电影《疯狂亚洲富豪》创下票房纪录,里头担纲主角的清一色都是亚裔演员。而Netflix制作的青春爱情片《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则由越南裔女演员拉娜·康多(Lana Condor) 饰演女主角。

《好莱坞多样性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电影业正缓步朝种族平衡的方向前进。肯特·奥诺表示:"目前还是存在很大的障碍,而且始终有人会去挖掘旧有的刻板印象。但与两年前相比,如今我对未来抱有更大的希望。影坛中有一些了不起的独立制片人,他们正努力实现种族平衡的目标。而且,好莱坞有时候也愿意倾听意见。"

不仅如此,好莱坞的制作团队如今也有强烈动机要加快脚步朝目标前进:根据报道,选角越多元化的电影和影集就越卖座,同时还能获得观众更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