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学里的宗教与世俗碰撞
2007年9月14日那么到底哪个宗教应该释放出多少象征符号?世俗社会又能够承受多少宗教符号呢?这也是德国中学体系面临的关键问题,在这里国家与教会,世俗与宗教产生了碰撞。
马亚姆·比吉特·维斯坐在自己的起居室里展示着学生们为她制作的相册。翻开的一张大幅集体照上是20名光彩焕发的中学毕业生以及戴浅色头巾的52岁女教师。“我上课的时候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看起来就是这样的。这是班级照。我站在边上,虽然看起来有点儿傻,不过也无所谓。我的学生们不在乎这个。下面写着最好的女教师。对他们来说我是他们见过最好的,他们认为。”
欢乐与愤怒、骄傲与恐惧交织在一起。这是这位热情的北威州女教师对日常工作的评价。虽然学生们对于这位皈依了伊斯兰教的德国女性没有争议,但是政治家以及教育部却有不同的看法。教育部发言人赫尔伯特·施皮斯在谈到教师带头巾的问题时说:“国家具有中立义务。这并不是关系到人们带头巾具有什么意义,而是对第三者会产生什么影响。根据中学教育法,必须保护学生不受任何示范性宣言的影响,包括宗教宣言。”
马亚姆·比吉特·维斯表示,只有当所有宗教都能得到平等对待的时候,她才接受这一点。2003年秋年,她向联邦宪法法院提出了起诉,理由是州法院对待伊斯兰教徒比信仰其他宗教的人更加苛刻,因为身上佩戴传统西方基督教符号,例如十字架或者天主教修士标志的人几乎可以在所有联邦州担任教师。“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政治问题,人们不希望伊斯兰教这类东西在这个国家存在。”
穆斯林教师提出,要么所有教师都不能佩戴信仰标志,要么所有人都可以佩戴。
位于杜塞尔多夫的州法院驳回了这一起诉,仍旧维持禁止戴头巾的规定。不过法官们也不同意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宗教标志区别对待。如果其他州也遵循这一判断,那么中期而言,就会出现国家与基督教教会的明显分离。对很多穆斯林来说,这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而对其他人而言呢?基督教符号对于多少德国人还有意义呢?
布吕尔圣乌苏拉文理中学的学生们很自然地在胸前划着十字。这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先进行早间祈祷,然后才开始上课。
像圣乌苏拉这样带有宗教性质的私人学校在德国非常流行。国家支付其90%的经费,其余部分由教会负担。这些学校符合国家教育标准,但是可以自己挑选教师以及学生。13年级正在上宗教课,今天的主题是“信仰是什么?”萨拉认为课上可以听到很多有趣的问题。她虽然从小接受宗教熏陶,但是觉得不一定非要在脖子上挂十字架。“我认为,那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个时髦的装饰,并不真的是信仰或者其他什么的象征。对我个人而言,我现在不佩戴任何象征性标志。”
坐在萨拉临桌的是托比亚斯。他表示将来也会让自己的孩子上圣乌苏拉中学。“因为这是最好的一所学校。校园里没有那么多的打架事件。理由就这么简单。与宗教没有一点儿关系。在宗教方面我不需要上任何学校,自己去了解就可以了。”
不过家长们并不都这么看。几位家长正在学校里讨论着基督教是否应更强有力的捍卫自己的价值及标志的话题。
午休的铃声响过,家长们仍在继续讨论。一位父亲认为应该允许教师佩戴信仰标志。几位母亲则认为,宗教应该在学校中更加明显。但是对于教师戴头巾讲课她们则表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