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在开放与保守之间的欧中经贸关系
2017年3月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 中国投资者看来是对欧洲情有独钟。根据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以及荣鼎资询公司(Rhodium Group)的一项调研,2016年,从中国流向欧洲的资金达400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77%。400亿美元中,将近三分之一流向了德国,其中包括收购机器人厂商库卡(46亿欧元)、机械制造商克劳斯玛菲(10亿欧元)等重大并购案。同期,欧洲在华投资额则为80亿美元。
欧盟驻华商会主席武特克(Jörg Wuttke)对中国人的大胃口倒不感到奇怪。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出口额与对外投资额之间总是有着关联,像德国这样的出口大国通常也是对外投资大国。不过,武特克也指出,此前中国对外投资长期走低,却另有原因:"中国人当时缺乏足够的经理人,因此无力将海外并购整合到自己的企业架构中。"他对德国之声表示,中国"现在更加自信,而且作为出口大国,现在也填补了海外投资方面的空缺。"
"中国人最好还是自己玩十三五"
当然,中国如今在海外大举投资,其意义远不止"补课"。欧盟驻华商会现在就担心,随着中国在欧投资额的上涨,中国政府对欧洲的影响力也会不断增强。3月7日,欧盟驻华商会将发布一份报告,其中将呼吁欧盟方面仔细审核由中国国有企业进行的并购行为,指出这些并购是在为中国的工业政策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北京工业政策的核心纲领,其中不仅仅订立了将中国从"世界工厂"升级为高科技强国的目标,还就市场占领份额做了具体的计划。
武特克就此问道:"我们欧洲人花费了几十年时间,努力将我们自己的政府排除于商业行为之外。难道我们现在又想要更多的国家干预?"他随后说:"我们可不想成为'十三五规划'的一部分。中国最好还是在自己国家搞这一套东西。"
呼吁对外资并购加强审核的不仅仅是商会。不久前,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的经济部长联名致信欧盟贸易专员,警告在并购、出售中,欧洲的技术存在流失的风险。三国部长在信中要求对来自非欧盟国家的投资加强审核,尤其要对受到外国政府资助的投资、被纳入某一政府策略的投资以及不符合对等原则的投资加以限制。比如,如果投资者来自一个对外资不完全开放的国家,那这笔在欧投资也很可能通不过审核。
"不能滥用挡箭牌"
这一建议针对的是中国。北京也从不掩饰保护本国关键产业的意图,并且堂而皇之地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为理由。欧盟驻华商会主席武特克则认为,这一论据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在有些行业,中国人已经是全球市场的领跑者。'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这块挡箭牌,中国到底还要用多久?"
根据经合组织的排名,中国依旧是属于不开放的经济体,其开放程度甚至不及俄罗斯或印度。武特克认为,这也是欧洲在华投资去年剧烈缩水30%的原因之一。
不过,中国方面近期倒是展现出了善意。在1月的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全球化唱赞歌。随后,中国国务院发布"五号文件",表示将在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制造行业、采矿行业放宽对外国资本的限制;这份文件同时还指出,电信、网络、文化、教育等敏感产业将"有序开放"。
欧盟商会的武特克则不想对中国国务院的这份文件之意图做过多的猜测。他对德国之声表示,今后他将不断向中方提起市场开放这一议题。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 [email protected]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 [email protected]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