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德国产品起个好听的中文名字
2007年5月9日名字并非毫无意义的文字组合。在经济界也是一样。在全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国际大企业不断会碰到同样的产品在一定地区非常好卖,但在另外一些地区却成了滞销品的情况。而且只是因为语言的关系。意大利的菲亚特乌诺就是其中一例。起初在芬兰几乎没人购买这种汽车,后来市场专家发现了其中的原因:该品牌的发音在芬兰语中与“傻瓜”类似,所以就难怪很少有芬兰人愿意开着这样一辆汽车上路了。
德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会遇到语言理解方面的障碍,以及由此引发的销售问题。中国是德国企业的重要市场。语言学家周惠认为,为了长期占据中国市场,仅用欧洲的名称以及“德国制造”的标签并不够:“中国人很愿意买有好彩头的商品。他们相信,这样的商品也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这样,德国产品的名称在翻译成中文后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意义。周惠说,“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注意,词不能太长、太复杂。这样人们才好记。”
34岁的周惠对于翻译品牌名称很有经验,她知道对于德国公司来说,为自己的产品找到适合的发音与意思的中文组合并不容易。因为那是两种不同文化及消费习惯的沟通。梅塞德斯-奔驰的中文译名令人满意。他的发音与德文发音近似,而且意思也不错。“奔驰这两个字的中文意思都很好。表示速度很快。与汽车非常相配。”宝马的中文译名也不逊色。“宝马不是音译而是意译。与汽车也很相配。”
产品名称必须符合销售地区的文化习惯。因此德国的一些生产厂家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不得不换一个名字。例如周惠认为,在德国深受欢迎的厨具品牌Bauknecht在中国就不会受欢迎。“如果我们直接意译。就是奴隶或者女仆的意思。这会让中国人感到不舒服。谁会买跟奴隶或者女仆有关的东西呢。”
中国人喜欢产品有好听的名字。所以壮阳药就有了“万爱客”或者“伟哥”的称呼。为了进入中国市场,产品不仅要质量好,而且还要有好听、好看的中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