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域污染面積激增
2013年3月2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國家海洋局周三公佈的年度報導顯示,海水水質為「劣四類」的近岸海域面積約為6.8萬平方公里,較上年增加了2.4萬平方公里。海水水質定為四類,第一類為最佳,而劣四類就是比第四類更差。被劃為"劣四類"的海水已不再適合游泳、養殖漁業,也不再適合修建港口以及工業園區。
最大污染源在陸地
中國國家海洋局的報告認為,內地沒有對水源污染進行控制管理,是加劇海洋水資源污染的原因之一。中國非政府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對德國之聲表示,"目前最大的污染源是陸地。陸源污染通過河流帶入到海洋。這是最大的污染排放"。
中國國家海洋局的報告寫道,從對72條進行檢測的河流情況看,去年,未加處理的污染源攜帶到海裡的污染物已超過1700萬噸,其中包括46000噸重金屬以及93000噸油污。此外,海岸垃圾中大約80%是不能被自然溶解吸收的塑料垃圾。但該報導沒有註明有關的參照數據,比如前一年流入海裡的污染物是多少。
在海邊建廠,排放方便
據《中國日報》的一篇報導,渤海灣沿岸一帶,80%以上的地域已變成工廠和建築區,只有不到5%的區域還留有自然景觀。不論是長江三角州還是珠江三角洲,都是工業大樓和居民住宅樓鱗次櫛比的景象。
馬軍對此解釋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工業,尤其是重污染工業有向沿海地區發展的趨勢。因為建在海邊,排放比較方便,直接向海洋進行排放。這樣不會直接造成對淡水的污染,也就不會受到社區的反對。"
一名在中國廈門地區工作的環保志願者說,同海水污染相比,淡水飲用水的環節的確在不斷的改善。她所在的團隊從2005年開始對飲用水的水質進行檢測,那時,廈門一帶飲用水的水源污染比較嚴重。為改變像廈門這樣位於河流下流城市水質污染的狀況,當地勒令關閉和遷移了一些主要的污染源。因此,她總結說,根據她的團隊進行檢測情況的結果,廈門一帶的飲用水的水質的確在逐年提高。但沿海海水污染問題完全是另一個話題。
除此之外,人們在海洋進行的活動也越來越多,包括航運以及尤其資源的開采,這些都會造成海水的污染。
不論是北方持續的霧霾天氣,還是上海灘漂流的千萬頭死豬,都進一步促使中國公民對環保事業的覺醒。法新社的一個報導稱,自1996年以來,中國公民為環保抗爭而發起的群體事件每年以近30%的速度在遞增。
作者:李魚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