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羅德-遠離非洲
2004年1月26日聯邦總理施羅德的非洲之行顯示出德國對外政策並沒有忘記這一南部毗鄰的大陸,但在紅綠聯合執政五年後德國總理才踏上非洲的土地,卻是相當晚的。施羅德對非洲的訪問並不意味著德國非洲政策的轉變,而是更強調了一些重點,其成效還有待觀察。
對非洲和德國雙方來說,現在是歡呼過去,應該理智進行總結的時候了。創建一個新非洲的願望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實現,就要看非洲新夥伴發展計劃如何付諸實施了。數十年,雙方一貫堅持互不干涉內政的宗旨。但在尊重人權、推行仁政和維護和平方面卻應該建立一個有效的監控和干預機制。如何對待穆加貝領導的津巴布維政權便是一個重要的測試。
在非洲逐步建立一套獨立運作的政治和經濟體制的客觀條件還不成熟。德國的非洲政策還需要經受長期的考驗。多少非洲國家還沒有真正將民主付諸實施,便被很快地看作是非洲的前途和希望。即便是在德國非洲政策新的重點國肯亞,當地百姓仍在焦急地等待著總統齊貝吉領導的執政聯盟一年前做出的許多競選許諾有朝一日能夠兌現。德國總理非洲之行的第一站衣索比亞的人权和新聞自由狀況同樣令人擔憂。德國的發展政策越來越被同時看作是和平和安全政策不應使德國的非洲政策迷失方向。
施羅德的非洲之行自然沒有為德國的非洲政策創造一個基本的框架結構,也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非洲在德國外交政策中的邊緣地位。不過,鑑於歐洲移民不斷增加,國際恐怖主義盛行,尤其是從東非到西非不斷擴大的伊斯蘭危機地區,德國總理對非洲的訪問雖然遲了,但決不只是例行公事,而是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非洲需要支持。它利用自身力量擺脫飢餓、戰爭、環境破壞和難民潮的能力是有限的。非洲期待著德國夥伴能夠解除其沉重的債務,開放市場,並將其投資範圍擴大到南非以外的國家。德國已認識到,防範和解決危機是非洲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德國的非洲政策應將重點放在一系列計劃的具體實施上,例如在加納創建的保障和平的科菲安南教育中心,加強訊息交流,以及為2010年前組建非洲干預部隊提供支持等。
非洲的現代化確實只能從非洲自己做起,但迄今卻未見成效。德國總理施羅德的非洲之行至少再度敦促歐洲人進行思考,是否在必要情況下,可以強迫實現停火,接過保障和平的任務,甚至不惜採取軍事行動。此外,聯邦外交部、發展部、經濟部以及國防部如何協調運作也是一項頗具爭議的議題。最終,德國的非洲政策是否真正能見成效,還必須同其它重要的歐洲盟友進行協商。